承德市政府新闻办
承德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宽城满族自治县厚植情怀聚农遗擦亮底色做品牌
来源: 长城网  
2025-04-02 15:20:00
分享:

  主持人: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承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承德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宽城满族自治县厚植情怀聚农遗、擦亮底色做品牌—板栗申遗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政府副县长刘景田先生作发布;同时邀请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财先生;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井永先生;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鑫先生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刘景田先生就厚植情怀聚农遗、擦亮底色做品牌—板栗申遗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主题发布。

  刘景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县全面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推进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县域实际,因地制宜,在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上持续发力,让“世界板栗在中国,中国板栗在宽城”的品牌逐渐叫响。

  一、宽城板栗发展脉络日渐清晰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宽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常委和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和核心区乡镇长为成员的“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牵头,在县农业农村局下设专班推进。二是完善立法保障。编制了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2024-2028年五年发展规划》和《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条例》,全力保障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统筹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一品三区”:即,培树“宽城板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遗产地核心保护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和农旅融合区,切实发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作用,不断扩大世遗品牌的影响力。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县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项用于板栗产业的品牌奖补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以扶持板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筹资500余万元在关键节点和核心区进行打造,扎实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

  二、宽城板栗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一是基地更强。在保持80万亩板栗种植面积不动摇的基础上,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有机板栗生产基地10万亩、国际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新申报板栗绿色认证8200亩,提质增效20万亩。二是科技更足。宽城板栗2003年被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成功注册了“宽城板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板栗食品产品先后通过了HACCP、ISO9001、英国BRC、美国FDA、日本、欧盟、美国、中绿华夏、伊斯兰清真、犹太洁食、韩国等多项权威认证。三是链条更长。围绕板栗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出了一系列以板栗为主的月饼、面点及板栗炖鸡、板栗炖肉等特色美食,不断丰富增收新业态,研制了板栗花茶、板栗肠等系列新产品。目前,共发展板栗生产加工储存企业66家,产品涵盖板栗、山楂、蜂蜜、冻干食品四大系列60余种产品,远销美、德、日、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地区,加速实现乡村振兴。

  三、宽城板栗品牌效益日益突出

  一是立足县内宣传。完成“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LOGO、卡通形象、广告语征集和广告牌、宣传片制作。印制《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宣传册、《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手册》、“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全球重要文化遗产”明白纸。注重“神栗树”节点打造,制作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宣传展板16块,直观、全面展现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二是放眼国内推介。宽城板栗在《人民日报》国际版整版报道,《用好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在经济日报发表,宣传片“孕育千年只为你,宽城板栗”合作《辉煌的中国》亮相天安门地铁通道,歌曲《一眼千年》已启动制作,纪录片《田园里的文化遗产》已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完成拍摄,参加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十八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等品牌推介活动10余次,“宽城板栗”正逐渐走出河北,走向全国。三是注重业内拓展。在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又先后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大学等进行专题研学,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开展院校共建合作,推广板栗轮替更新技术、并开展多项科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共培训专业人才400名,建立农业科技园区1个、科创平台6个、形成核心技术10项,用科技为农业发展赋能。

  下一步,宽城将进一步讲好板栗故事、加强交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助力遗产传承。

  主持人:

  感谢刘景田先生的发布。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有问题的记者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承德日报:“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为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保障板栗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益,宽城对板栗产业提质增效有何举措?

  王国财:

  宽城板栗栽培系统传承至今有3000多年历史,板栗产业是我县农业支柱产业,我们将持续加强与昌黎果树研究所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在省市科技推广站大力支持下,一如既往抓好宽城板栗产业发展,提升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益。一是引进新品种。计划4月份,从昌黎果树研究所引进“板栗硕丰”“板栗红丰”新品种接穗10000条,不断增加优质新品种。同时加快发展我县本地优势树种“大板红”,对本地优系“王厂沟三号”进行推广性试验,打造宽城板栗果品品牌。二是推广新技术。推广板栗轮替更新修剪、高接换优“带帽嫁接”、土肥水综合管理、生草覆草、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提升宽城板栗产量和果品质量。三是建设示范基地。以建设宽城镇、化皮镇、碾子峪镇、峪耳崖镇、桲罗台镇、松岭镇、塌山乡、孟子岭乡、铧尖乡九个板栗标准化示范基地为牵引,带动全县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打造绿色果品。在全县合理利用有机菌肥、生物制剂、糖醋液、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防控新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禁止使用除草剂,打造绿色有机果品。

  承德广播电视台:“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大家普遍认为板栗价格会上涨,但去年板栗价格却出现断崖式下跌,由原来的10元一斤跌至4、5元左右一斤,特别是周边县区还出现砍伐板栗树“栗贱伤农”等现象。对此,宽城怎么看?

  王井永:

  首先,感谢记者同志对“宽城板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也感谢对广大栗农的关心。关于大家普遍关注的“栗贱伤农”现象,我从三方面予以解答:

  第一,需求决定市场。板栗属于产品,也是商品,受国际市场收缩,国内市场饱和购买能力下降三大因素影响,2024年板栗需求有所减少,导致市场份额不足,这是板栗价格下降的根源。

  第二,品质决定价格。2024年迁西、青龙、兴隆周边收购板栗,价格确实从每斤3元到6元不等,但在我县板栗遗产地核心区艾峪口村,特别是燕山早丰、大板红两个品种,板栗收购价格均在每斤7元左右,收购价最高达到每斤7.3元,远远高于周边价格,上百年的古树栗子价格会更高。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品牌的认可;二是客商长期采购,对宽城核心区板栗质量的信赖;三是燕山早丰、大板红两个品种,无论是口感、光泽,还是品质更优于其他品种。

  第三,态度决定出路。宽城始终坚持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宽城板栗”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一是让企业兜住栗农的底,持续用力,扶持壮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神栗公司,继续践行:“收购全县所有板栗,收购价格高于周边县区,企业盈利返利于民”三大承诺。二是让品种兜住品质的底,实施优胜劣汰,大力发展燕山早丰、大板红等优势品种,逐渐淘汰劣质品种。三是让保险兜住价格的底,积极探索“政险企户”合作模式,试点推行板栗综合保险,确保栗农利益不受损。

  河北法治报: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目前共认定8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8个国家,我国占22项,除浙江5项外,河北3项位居全国第二。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请宽城具体谈一谈保护传承发展“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具体措施及思路?

  王鑫:

  围绕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保护传承发展,县委、县政府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古树保护文章,我县共有百年龄板栗树4.5万余株,充分学习借鉴其他遗产地经验做法,尤其是保护好两株定植于1303年的“板栗王”,真正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板栗树。二是做好复合种养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仿野生栗蘑和养蜂、散养柴鸡等,实现生物多样性和增收多渠道。三是做好技艺传承文章,大力推广板栗“轮替更新”修剪技术和古法栽培技艺,重点发展培养金剪子100名,银剪子1000名等乡土人才,实现技艺传承与促农增收双赢。今年年初,第一届“神栗杯”板栗实用技术培训暨板栗剪技评比活动反响强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做好宣传推介文章,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活动,广泛宣传推介宽城板栗,真正让“宽城板栗”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感谢以上记者的提问和三位发布嘉宾的权威发布和细致解答,以上就是我们本场发布会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的关注和出席,发布会到此结束。

关键词
发布会实录
责任编辑:胡晓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