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政府新闻办
“绷紧防汛备汛弦 筑牢安全责任堤”
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25-05-30 17:17:00
分享:

主持人: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陈勇先生,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陈书卯先生,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科科长彭宏波先生,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救援科负责人程建凯先生,由他们介绍我市防汛备汛工作有关情况。

首先请陈勇先生作主题发布。

陈勇:

朋友们,同志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对近期防汛备汛工作的关心,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全市防汛备汛工作有关情况。

(一)今年汛期气候形势预测

据省、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6月至8月),我市气候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7月22日)偏早1-2天,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降水阶段性明显,多雨时段主要发生在7月下旬到8月。预计今年我市汛期降水量400-450毫米,较常年(339.8毫米)偏多2-3成。6月至7月中旬强对流天气较为活跃,多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7月下旬至8月,区域性暴雨过程偏多,出现极端强降水可能性大,易引发区域性洪涝、山洪和地质灾害。

(二)防汛备汛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织密筑牢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党晓龙、闫继红同志就防汛备汛相关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分管市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并于5月14日主持召开了2025年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调度会暨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全链条梳理防汛抢险救灾各环节,完善制定了2025年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要点,从6个方面确定了23项防汛抗旱重点工作任务。提前印发防汛备汛工作通知,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落实市县乡包保责任人4422名,进一步完善了党政共管、逐级包保责任体系,扣紧了“防”“管”“救”的责任链条。

2.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隐患排查整治。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组织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对水库、堤防、闸涵等重要防洪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城市低洼地带、尾矿库等重点区域部位,以及调水供水、交通干线、电力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并确定了自5月中旬开始到汛期结束,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和专家组成督导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县(市、区)进行暗访抽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通报,对重大风险隐患挂账督办。截至目前,全市上下共排查5000余个点位,发现防汛风险隐患307条,现已完成整改289条,剩余18条正在整改进行中。下一阶段,我们还将持续组织开展多形式、多轮次反复抽查督查,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治不松。

3.突出有备无患,增强应急救援保障。全面梳理抢险专家、抢险人员和抢险物料类、救生器材类、抢险机具类3大类防汛物资底数和分布情况。市级防汛专家组已正式组建,集结气象、水利、水文、地质灾害等7个领域20名资深专家,实现全灾种技术覆盖。22个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县级专家组,初步构建起市县两级技术支撑网络。经统计,全市应急救援队伍共5353支155413人。其中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队伍51支3066人;市直其他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共182支2483人;消防救援队伍22支1203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力量(含民兵、预备役部队)27支4647人;基层抢险救援队伍共4997支141607人;各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74支2407人。按照“分级储备、统筹调配”原则,我市储备总价值8800余万元防汛抗旱物资。其中市级防汛抗旱物资62个品种,价值1800余万元。县级防汛抗旱物资146个品种,价值近7000万元。此外,为确保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形下通讯联络畅通,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对全市应急管理系统210余部卫星电话及公网对讲机、370MHz对讲机、背负式短波电台、VSAT卫星便携站等通信装备进行定期拉动演练与维护保养,不断强化汛期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切实筑牢应急救援“生命线”。

4.聚焦科学实用,加强预案修订演练。根据《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和《保定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出紧急情况下“关、停、撤、转”等刚性措施,重新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截至5月9日,市本级、22个县(市、区)、开发区均已完成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并上报。同时,严格落实《条例》要求,以演筑防,以练备战,安排部署防汛避险人员转移应急演练工作。要求各山区县围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水库调度、通信电力保障,组织开展避险人员转移和抢险救援演练。平原地区围绕河道行洪调度、堤防抢险、低洼易涝、城市内涝开展演练,确保受威胁区域演练全覆盖。目前,市、县防汛避险应急演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5.注重宣传培训,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以《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为重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持续加大防汛避险宣贯力度,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宣传效果。五月上旬,组织各县(市、区)分管应急、水利工作副县(市、区)长和应急、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计100余人集中参加了专题培训学习;同时,利用“小红书”、保定市应急管理局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公益课、防汛避险知识推送等方式和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防汛备汛、应急避险等知识技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汛期安全以及防洪避灾知识,增强防汛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和自救能力。

防汛备汛容不得丝毫懈怠、半点马虎。下一步,我们严格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将“防”的功课做足,“备”的功夫下实,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确保风雨来袭时全力以赴守护万家灯火。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陈勇先生的权威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燕赵农村报:

请问汛期公众如何强化安全防范,有哪些具体的注意事项?

程建凯: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6月1日我市将进入汛期,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我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看,今年汛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极端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防汛形势更加严峻。二是阶梯式地理结构为洪涝灾害多发提供了客观基础。山区暴雨时径流汇集速度快,平原地势低平,使洪涝灾害风险提升。

复杂多变的气候,发生灾害性天气事件可能性极大,增强风险意识,做好个人安全防范尤为重要。一是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汛期气候多变,暴雨频发,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洪涝等灾害,请大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同时,要时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手机提示信息及街道、村(社区)防汛工作群信息等,学习并掌握有关汛期防灾、抗灾、避灾的知识,做好防范和应急准备,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二是主动开展身边安全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灾害发生。可以对自己居住的房屋、周边环境以及使用的公共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例如,检查屋顶、排水系统是否完好,是否有堵塞现象;检查阳台、房顶是否有放置花盆或其他可能被风吹落的物品;检查电线电路是否安全,避免因潮湿引发的触电事故。如果您居住在危旧房屋,或山脚、沟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或低洼院落、地下室等易涝地方,请务必提前做好有关防范准备。危险未解除,切不可返回原危险住地。三是遇有雷雨天气,在室外要远离大树、高塔、电线杆及广告牌,不要拨打和接听手机;行走时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铁栏杆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以防触电;下雨时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上行走,注意安全警示标志,防止跌入沟渠、管道井;开车出门切忌冒险涉水,当汽车外积水进一步加深时,要及时逃生。四是突然遭遇山洪袭击,千万不要慌张,应就近迅速向两侧山坡高地、结实的屋顶或楼房高层、大树、高墙、避洪台等地暂避,并设法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寻求救援。如山洪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难以自保,则应迅速找一些门板、塑料桶等易漂浮物以备逃生。如发生泥石流,应立即观察地形,迅速向沟岸两侧高地跑,如发生山体滑坡,应马上撤离危险区,处在滑坡体下方时,应迅速向垂直滑坡体滑动方向的两侧逃跑。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

请问我市有哪些社会应急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彭宏波:

这问题由我回答。社会救援力量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贴近基层、领域多样、灵活迅速、公益属性等特点。近年来,广大从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的应急志愿者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筹资金、自带装备,积极受领救援任务,踊跃参与抢险救援工作,灾区现场都可以看到这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活跃的身影。他们在灾情报送、险情排查、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社会救援力量有保定蓝天救援队、保定市逆行者应急救援队、保定市坦克应急救援队、保定市竞秀区八方应急救援队等队伍21支1200余人,具备水域救援、地震及建筑物坍塌救援、高空山岳绳索救援、深井及狭窄空间救援和紧急医疗救护等专项技能。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以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为主线,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牵引,通过加强与社会应急力量的联训联演,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全市应急救援体系,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行动。通过分级分类测评,引导他们从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团队协作与应急指挥等多个环节,不断提升救援技能。通过帮扶指导,引导他们坚守公益属性,根据区域灾害特点和专业差异化发展,避免盲目扩张或偏离公益方向。

截至目前,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实现了专业应急力量各有所长、社会应急力量有效辅助、基层应急力量有效覆盖的总体目标,切实维护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杂志:

请问预警是如何分级的?公众如何根据预警信息做好防护和准备工作?

陈书卯:自然灾害预警非常重要,它能提前告知公众当前面临的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等情况,让大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在收到自然灾害预警时,建议公众依据信息中的防御指南采取行动。例如,在高温天气下,应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注意防晒,并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引发的火灾。对于高级别的预警,如暴雨红色预警,可能会要求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建议公众立即采取行动,避免外出,减少在暴雨天气中暴露的风险,防止被雨水冲走、触电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果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未能及时躲避,公众需要学会自救知识。例如,在城市内涝中被困时,应避开危险区域如桥下、低洼路段、井盖和暴露的电线。

当然,除了应对即时的灾害预警,公众还应进行长期的防护和准备工作。这包括了解所在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类型,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准备应急物资,如食物、水、药品和手电筒等。此外,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应急演练,提高自我保护和互救能力。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还有什么关注的问题,欢迎会后到市应急管理局进行采访。

谢谢大家。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实录
责任编辑:胡晓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