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戴绍志)记者从8月13日沧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央投资2亿元的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落地渤海新区黄骅市,建设进度已达90%以上;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13.5亿元;总投资19.5亿元的青县旱碱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市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249.7万亩。
沧州盐碱耕地408.58万亩,占全省盐碱耕地的71.65%,其中轻度盐碱耕地337.23万亩,涉及渤海新区黄骅市等运河以东7个县(市)。2023年以来,沧州市大力强化分级利用,增加盐碱地利用效益。轻度盐碱地以种植旱碱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中度盐碱地推广苜蓿旱作与“5+2”粮草轮作技术,“雨养旱作”苜蓿干草亩产700-1000公斤,亩均纯收益1000元左右。
立足推进旱碱麦产业链发展,沧州市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建成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4个体系。2025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研发的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盐碱水多营养层级绿色高效混养技术等5项成果成为省农业主推技术。
同时,强化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引导培育市级以上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成立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创新旱碱麦关键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20余款,26个旱碱麦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此外,强化品牌打造推广,提升旱碱麦产业影响力。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和品牌管理协会,统筹推进特色品牌管理运营,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参加展会或举办专场推介10余次。“沧州旱碱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农展馆成功发布,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稳步提升。
为推进沧州市盐碱地综合治理,沧州市出台了《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多方位、全链条支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在一般公共预算中,设立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对相关新增贷款,给予30%的利息补贴。同时,支持旱碱麦深加工,对扩能改造按不超过新增产值的5%予以奖励。支持沧州本土旱碱麦种业发展,安排资金支持渤海粮仓种业和沧州农科院立足种业创新,加快盐碱地植物生物育种创新,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品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