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国庆、中秋相逢,长达8天的假期点燃了许多人的出游热情,全国多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在去哪儿平台,10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搜索量,分别增长8倍和2倍。途牛旅游网数据显示,井冈山、延安等地成为更多游客追寻红色足迹的热门目的地。(据新华网10月8日报道)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游人跟着红歌旋律轻声哼唱;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下,参观者凝视窑洞内的油灯感悟历史;在河北西柏坡景区,讲解员清脆而深情的声音,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许多红色旅游景区不仅是火爆出圈的打卡地,还成为人们汲取精神力量的“加油站”。种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们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激发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越来越多“红色打卡地”变成“精神加油站”,是因为这种旅游形式契合了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如今,旅游逐渐告别“走马观花看山水”,游客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观景打卡,而是渴望在旅途里寻得精神的共鸣、收获心灵的滋养。乘坐红色旅游专列一览沿途风景,沉浸式观看红色情景剧演出,到红色场馆参与志愿讲解活动……诸多新颖的红色旅游场景,从内容设计到呈现形式,都精准回应着旅游需求的升级。它们提供的是一段旅行记忆,更是一次与先辈精神的隔空对话,一份对红色基因的价值认同。
红色资源是活着的、流动的。把更多“红色打卡地”变成“精神加油站”,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戴上VR眼镜,反“扫荡”战斗打响,抗大学员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激烈画面惊心动魄。在西柏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研学课上模拟电报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烽火年代。诸如此类的创新,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时空桥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旅游热起来。
红色精神的传承不应止步于景区。把更多“红色打卡地”变成“精神加油站”,长效传播是关键。西柏坡“红色基因”系列AR冰箱贴,将AR技术与西柏坡红色基因巧妙结合,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手机屏幕直观感受西柏坡的经典历史场景和革命故事。这样的举措打破了旅游“一次性体验”的局限,让红色精神从景区内延伸到生活中,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认同。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都是生动的红色文化课堂。坚持守正创新,把更多“红色打卡地”变成“精神加油站”,红色资源就能圈粉更多人,红色精神就能在回望中铭记、在行走中传承。(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