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外面是37℃的酷暑,里面是零下20℃的严寒。这将近60℃的温差,不是科幻片,而是我们身边一群“90后”冷链工人的日常工作。
记者:“大家猜一下,我这个环境当中的气温是多少度?零下20℃,大家看我的手,已经冻得根本就张不开了。现在的室外温度37℃,室内是零下20℃,将近60℃的温差。”
石家庄交投冷链物流园,华北地区重要的冷链枢纽。这里存放的,可都是咱们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选手”——肉类、冰淇淋、高级海鲜,它们对冷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要低到零下40℃才能保鲜。
记者:“(在库里)你能坚持多长时间?”
石家庄交投冷链物流园工人郝晨皓:“我最长能坚持一个多小时。2018年刚开始在库里边可能待10分钟。”
记者:“怎么练出来的?”
郝晨皓:“这个也是日常积累。”
但更难的还在后头——进出库房的“冰火转换”。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们每半个多小时就得出来“暖和暖和”。可这“暖和”,本身也是一种煎熬。
郝晨皓:“我们就怕冷热交替。”
记者:“这个(情况)痛苦点在哪?”
郝晨皓:“现在咱们穿着棉衣,它也很厚,但是我们出去以后,温度上来后,这个棉衣会发潮,跟你身体的体温接触,你会感觉很难受。”
记者跟着他们一同出库,那感觉真是刻骨铭心,前一秒还在冰库,后一秒踏出门,37℃的热浪猛地扑过来,瞬间喘不上气,刚才冻僵的身体仿佛被扔进了蒸笼。工人们自嘲,这叫“进库一身冰,出库一身汗”。
正是这群“冷链人”在酷暑中的坚守,这个巨大的“城市冰箱”才能全力运转。高峰时,他们每天要处理上千吨的冻品,发车80多趟,把新鲜的肉禽、海鲜、冰激凌送到咱们石家庄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千家万户。咱们夏天能安心的享受美味和清凉,背后是他们用冻得通红的手在托举。
文 案:郭甜肖
摄 像:马 宁
配 音:郭甜肖
后 期:马 宁
海 报: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