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黄骅市后仙庄村: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14 14:17:26
分享:

  11月11日,在黄骅市后仙庄村一处高标准农田内,黄骅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左二)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左三)等讲解麦田冬季田间管理知识。河北日报记者戴绍志摄

  11月11日,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一片高标准农田里,一株株新出土的麦苗在阳光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站在地头,和身旁的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察看麦苗长势。“看,10月初播种,一个多月时间,绿油油的麦苗就长出来啦!”王志亮高兴地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王志亮说,近年来,村里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盐碱地正逐步变成丰收田。

  10月份以来,后仙庄村民收获完玉米后,陆续在盐碱地里播种小麦。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收基础。历经多次选种与改良,黄骅市培育了“捷麦19”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这块高标准农田种的就是‘捷麦19’。”王志亮说,这个品种抗旱、耐盐碱、抗寒性强、产量稳定,靠天喝雨水就能生长。他们正在加大“捷麦19”等耐盐碱小麦品种的推广,让更多村民用上良种。

  田间小路旁,一条条排盐沟通达四方,每50米就有一道沟渠。地头上,于荣艳和同事一边把旱碱麦冬季田间管理指导手册发给乡亲们,一边和大家交流。

  “10月初的降雨,好多地方的盐碱地都积了水,咱们后仙庄村建成高标准农田,田间积水及时排了出去,播种就没受啥影响。”于荣艳说。

  接过话头,王志亮说:“‘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我们要继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维护好,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2024年,黄骅市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后仙庄村4800亩地在内,仙庄片区总共7200亩盐碱地列入其中。

  后仙庄村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盐碱地情况,大力改良土壤,对田间毛渠、斗渠、支渠进行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体化喷灌区。目前,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进入尾声。

  “以前田间都是泥路,一下雨,进田就成了难题。如今,田间水泥路纵横交错,泵站、喷灌一应俱全,农机敞开跑。”王志亮说。

  “挖排盐沟渠,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为应对10月初的降雨,村里利用农田新建的排水泵站加快排水进度,积水顺利通过沟渠排放至村外的排干渠并汇流入海。农田地块整理、晒墒随即展开,为旱碱麦播种提供了有利时机。

  “及时排走的雨水也带走了土壤中的部分盐碱,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农田底墒进一步增强,为旱碱麦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于荣艳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在逐步提升当地土壤盐碱治理能力和抗击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麦收,我们村的旱碱麦亩产达400多公斤,实现丰收。”刘玉锁说,今年秋收,他家20亩农田又收获了7500公斤玉米,现在是地力越来越肥,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关键要抓好落实。”王志亮说,他们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广新良种,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