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丨期待更多“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17 13:27:00
分享:

  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间,“隐藏”着一所大学的新校区——无需预约,不用刷身份证,没有围墙,更找不到校门。在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市民能像逛街一样逛大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资源共享,也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据《人民日报》4月15日报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面向社会打开大门,以开放的姿态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市民能像逛街一样逛大学,享受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公共资源,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学术氛围。当大学校园“没有围墙”,体现的正是“大学之大”的精神内涵。

  高校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责,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取消门禁限制或开放公共场馆,只是高校开放的第一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大学,不仅要打通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打通无形的围墙。揆诸现实,封闭管理的心态、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这些思维的围墙束缚着高校,也阻碍着创新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在保持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拓宽视野。

  破除无形的围墙,比破除实体的围墙更重要、更有意义。高校主动融入社区、拥抱城市,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让人才、知识流动起来,就能更好地与外界建立深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激发整个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复旦大学将没有围墙的校区建设在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之间,形成开放式教育商业综合体,学生、市民、员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融入城市、城市拥抱大学”的开放式布局,既丰富了周边居民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街区氛围,让高校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同发展、共进步,这些最终会反哺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为创新创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高校要从有形和无形两个维度发力。首先,要提升管理水平,在保障校园正常秩序、师生正常生活的前提之下,科学有序地向公众开放校园,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到平衡点。其次,要主动革新教育理念,探索打造更开放的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和组织形式,推动知识自由流动、资源高度共享,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激发创造创新动能。

  期待更多“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用开放的姿态回应时代需求,在和城市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活力,走出更多具有开放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赵晓昕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