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种子处理”生态防控技术使田间防效达97.12%
我省防控小麦茎基腐病有关键性突破
河北日报讯(记者王璐丹)5月23日,在平乡县阔野家庭农场,两块麦田反差明显:一块麦田因感染茎基腐病,麦株稀疏;另一块麦秆粗壮,长势良好。
后者用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董志平研究员团队研发的 “深耕+种子处理”生态防控技术。
5月20日,在阔野家庭农场举行的现场会上,经检测,这项技术可使小麦茎基腐病防效达97.12%。专家一致认为,河北在该病防控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茎基腐病是小麦“癌症”之一。受秸秆还田、菌源不断累积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该病在黄淮海冬麦区、内蒙古河套春麦区呈持续扩散态势。
“2023年,农场小麦普遍发生茎基腐病,田间能看到很多白穗,平均亩产只有750斤。”阔野家庭农场负责人史常峰说,传统的防治方法是种子处理和喷药,但随着病菌抗药性增加,用药量越来越大,病越治越重。
2012年,董志平团队就开始了与茎基腐病的“对决”。
他们经过持续研究,弄清楚了该病周年发生规律和田间暴发机制,发现小麦茎基腐病菌主要侵染根茎结合部位或地中茎,不侵染根。在小麦播种层以下,病菌不能侵染发病。
针对这一特性,他们创新提出深翻的防控办法。“玉米收获粉碎秸秆后,将土壤深翻25厘米,通过这种简单的农艺措施,切断病原菌的侵染传播链条。”董志平说。
2019年,该技术在河北省中南部重病地块示范。
但也有人质疑:“这一次翻下去,下一次再翻上来,病菌不就卷土重来了吗?”
那就用事实说话。他们在平乡、宁晋、馆陶、栾城、鹿泉等多地布设试验田,试验证明:一年时间,病菌能在土壤内随秸秆的腐解而腐解,若加入生物菌肥,还能加速秸秆腐解进度。
2023年,阔野家庭农场800亩小麦采用“深翻+种子处理”技术,次年小麦亩产增至1100斤;去年,继续应用该技术,今年预计亩产1200斤以上。不仅把小麦茎基腐病控制住了,节节麦、雀麦等杂草也不见了。
“一亩地农药投入少了三四十元,增产收益250元以上,算下来每亩地增收近300元。”史常峰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周雪平认为,“深翻+种子处理”防效显著且用药减少,是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
“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非常复杂,现在我们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傻瓜技术’,意味着它具备大面积推广价值。”董志平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完善该技术,让农户更好掌握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