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
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25-06-17 15:45:00
分享: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承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6月是全国第二个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承德市将围绕“全民提素养·人人享健康”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工作,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承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宋煜敏女士就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有关情况进行发布。同时,邀请到承德市中心血站站长陈秋成先生、承德市中医院院长丁承华先生、承德市疾控中心主任刘文涛先生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宋煜敏女士进行发布。

宋煜敏: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定,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衡量全民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推进健康承德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旨在全面介绍我市居民健康素养工作成效,推进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全面启动。

一、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近年来,承德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加大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力度,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由2019年14.54%提升到2023年29.19%。自2024年起,我市将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力争2024年-2027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健康促进更具影响力。健康促进是为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提供的社会支持。10年来,我市按照一县一品牌,一医院一特色,一基地一形象,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工作。健康县(区)建设工作全覆盖。双滦区以“个十百千万工程”入选国家优秀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案例;滦平县政府“十有五进六到位”建设新模式,受邀参加全国新闻发布会;丰宁县健康促进县区“6+N健康家庭模式”成功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参加了第16届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典型案例现场交流会。承德县、宽城县、平泉市、双桥区获评省级优秀健康县区。我市健康县区建设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进行推广;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我市15所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评省级健康促进医院称号,达到了县市区全覆盖;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有新突破。健康教育基地是拓展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窗口”,我们突出“可视性、服务针对性、趣味性、医社融合性”等特点,建成国家健康教育基地1个,省级健康教育基地2个。2023年双滦区健康教育基地获评省级科普基地、第十六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优秀实践案例。同时,我们在全市12个县市区的公园、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一批健康宣传栏、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使健康理念融入市民生活环境,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是健康宣教更具吸引力。在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健康》《健康在承德》栏目,每年播放300余期;举办了全市青年医生、妇幼健康、疾控科普能力等系列科普大赛,涌现出近300名“懂医学、会科普、有温度”的健康科普代言人,激发了全市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科普热情;组织全市“健康明白人”“健康榜样”“健康达人”等多种形式大赛,选树200余名群众身边的健康典型,讲述健康故事,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家庭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

三是健康宣教更具执行力。我们建立了健康科普队伍。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动态调整更新至241名,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队伍576支,2358人,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健康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完善了健康科普工作机制。健康科普工作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科协、科技局等八个部门大力支持,通过部门协作,健全了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立健康科普作品审核发布制度,确保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

二、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活动全面启动 

今年6月是国家第2个“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我市围绕“全民提素养·人人享健康”的主题,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十大核心领域。重点宣传“健康素养66条”、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睡眠、无偿献血、时令节气与健康、健康体重管理、食品营养与合理膳食、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控烟与健康、职业健康十大领域。 

二是加强优质健康科普作品供给。我们将继续汇集国家、省、市优质资源,围绕“一老一幼”、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持续转发、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

三是净化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环境。加强部门联动,广泛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

四是强化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用好用足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让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之中。

五是推进健康科普“五进”精准服务。我们要持续组织健康科普专家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和进农村,深入开展“菜单式”科普,联合就近医疗机构如县级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群众。 

三、共建共享,呼吁全民践行“健康第一责任”

群众在哪里聚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宣传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健康素养需全社会协同发力,在此,我们诚邀广大市民朋友,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各级医疗机构开通惠民义诊通道,学校增设健康课程,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让全市各行各业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上来;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发挥优势,加大对提升健康素养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传播权威科普,共同营造全社会重视健康、维护健康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收获健康、享受健康,人人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全面提升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建设健康承德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需要提问题的记者举手示意。

长城新媒体记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请刘文涛先生回答。

答:好,谢谢您的提问。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围绕居民健康素养66条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我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按专业领域成立258个健康巡讲专家团,覆盖全市206个乡镇;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健康巡讲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等“5+N进”活动,着力转变居民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全面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二是建立健康科普资源库。围绕健康主题和重点人群制作和转发优质的健康科普图书、海报、折页、音视频及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传播内容,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开设健康专栏、举办健康科普大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专业优势,通过“结对帮扶、知识下沉”等形式提供系统性指导与技术保障,对全市基层宣讲员和志愿团队开展系统化培训与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填补基层偏远地区和人员配置不足的短板,切实打通健康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常态化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我市持续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动态监测,精准掌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2023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9.19%,较2019年的14.54%有大幅提升。

我们说健康教育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参与行动起来。

承德电视台记者:暑期承德气温攀升、雨水增多,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呢?日常应该如何识别和防范呢?请刘文涛先生回答。

答:潮湿闷热的环境为病菌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防控。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针对手足口病,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晨午检工作,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粪-口、接触、食物和水等途径进行传播。针对肠道传染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的食物,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不吃不洁的水果等。饮用安全卫生的水。避免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所致。针对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我们要防蚊灭蚊,使用蚊香、电蚊拍等灭蚊;安装纱窗、蚊帐防蚊;减少暴露。尽量避免在黄昏至清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若外出应穿着长袖长裤,皮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在疟疾流行区回乡返乡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疫区旅居史。

承德日报记者: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过程当中,中医药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请丁承华先生回答。

答:谢谢你。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性作用。承德市中医院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独特作用,提升全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高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

一是坚持健康素养从小抓起。我院是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专家走进校园进行宣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健康习惯。

二是坚持守护老年人健康。医院联合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设立养老病床。组织中医专家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三是坚持健康关口前移。我院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开展各种中医服务项目,引导群众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普及“治未病”知识,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通过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情志调节、饮食有节等知识,将健康管理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习惯。

承德新闻网记者:夏至将至,我们在饮食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针对老人、儿童以及高温作业三类易感人群的养生防暑方面最需要注意什么?请丁承华先生回答。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夏至节气的关注。从夏至开始进入到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体容易出现疲乏、倦怠,在日常起居上需要注意防暑祛湿、健脾养心。

在饮食调理的时候要注意“清补祛湿、健脾养心”,民间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至是培补阳气的好时节,对于平素怕冷、手脚冰凉,或是受寒不适的人,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对于长期在空调环境工作的人群来说,可以预防空调引起的寒凉。我们日常食用一些时令的瓜果蔬菜。可以饮用山楂酸梅汤代茶饮,可以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老年人夏季伤津耗气,血液黏稠,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日常选择早晚凉爽时段适度活动,午间务必小憩,定时饮水;儿童此时养生重在健脾祛湿、适度养阳、慎防寒闭。穿着吸汗透气的棉麻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或更换。在空调房内,要护住小肚子(穿肚兜或背心)和脚心,空调温度在26°为宜。饮食严格限制冰淇淋、冰饮料等零食摄入;高温作业人群工作中常大汗淋漓,容易诱发高热、中暑,养生重在益气生津、清解暑热。可利用遮阳帽、透气衣物进行物理防晒,日常应及时补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如果感觉胸闷、头晕,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承德晚报记者: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中无偿献血是十大核心领域之一,近年来无偿献血做了很多宣传,但是很多人还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会有损害,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请介绍一下献血会影响健康吗?献血的好处有哪些?请陈秋成先生回答。

答:一个人的血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8%,如体重50公斤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其中,80%参与血液循环,20%储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备用。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存期为120天,白细胞7-14天,血小板7-9天,时刻均有细胞衰老死亡,被“造血工厂”如骨髓等生成的新细胞取代。一次献血200或400毫升,仅占血量的5%-10%,献血后人体血库和骨髓等造血器官会立即释放血液参与循环,不会有损健康。少量献血不但不影响健康,反而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刺激人体造血器官,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凤凰网记者:为了鼓励无偿献血行为,有哪些激励机制?同时无偿献血者可享受哪些方面的优惠呢?请陈秋成先生回答。

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三个部门,每两年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表彰,2001年到现在,我市累计1.16万人次荣获国家无偿献血者奉献奖。最近的一次表彰是2020年到2021年度,我市获奖1914人次。另外河北省也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一是无偿献血“三免”政策。获得过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终身荣誉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或者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的献血者,可以凭相关证件免费游览我市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到我市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就诊免交普通门诊诊查费自费部分,免费乘坐我市公共交通工具。二是“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即各医疗机构除保障急危重症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以外,对于参加过无偿献血的献血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热血星球”申请优先用血。三是血站和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政策。进一步优化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减免服务,提升无偿献血者获得感,即实现献血者无论何地献血、何地用血,均可以线上办理血费减免。

这些措施都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尊重和爱护无偿献血者的氛围,同时也弘扬了博爱、奉献、互助、友爱的无偿献血的精神。谢谢。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的关注及嘉宾的详实发布和细致解答,以上就是本场发布会全部内容,感谢各位出席。发布会到此结束。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实录
责任编辑:胡晓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