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59号楼打了个样
——城市更新记(一)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7月31日,当记者走进位于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大院59号楼四层的闫书信家时,丝毫没有感觉到炎热,顶楼的生活没有受到酷暑影响。
放在往年,开空调都挡不住从房顶、墙体透进来的热气。“现在好了,我们的房顶、墙体都换了。”闫大爷自豪地说,“我们齐心协力盖起了一栋新楼。”
铁路大院小区拥有68栋居民楼,住着1万多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而59号楼看起来却比周边楼房年轻了许多:淡黄色与褐色相间的楼体外观明亮温暖,加装了窗户的连廊通风保暖。这栋曾被判定为D级危房的59号楼,通过原址原貌重建,今年入选第二批河北省城市更新范例,成为我省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的典范。
8月6日,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大院居民在59号楼前散步。 董 源摄
原址重建
一个项目撬动一项政策
从1976年建成入住,闫书信已经在59号楼住了40多年。岁月流逝,他成了耄耋老人,原有的四层砖混楼房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屋顶渗水、保温隔热效果欠佳、上下水管道堵塞。
到了2020年,房屋的安全隐患已经不是小修小补可以解决的了:楼体从上到下开始出现裂缝,最大裂缝甚至有两指宽。很快,59号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搬迁刻不容缓。
搬,肯定得搬!
有的居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有的居民刚刚装修了房子。但在安全问题面前,居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复兴区、住建部门、市政府很快达成共识。仅仅6个小时,居民们就安全撤离。他们有的搬到自己其他的住所,有的投亲靠友,还有6户收入较低的居民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及时安排了保障房。
但真要离开时,谁心里都没底:搬离后,59号楼该怎么办?
异地安置?由于59号楼为单体建筑,地块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难有提升空间,重建利润微薄,吸引不了开发商介入,传统征拆方式不可行。
原址重建?这在邯郸市既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应政策,甚至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小区D级危房原址重建的案例都少之又少,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循。
到北京、跑长沙,政府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一起到外地取经。市里、区里主要负责人也多次到小区听取居民们的诉求,协调相关部门,推动59号楼改造。2021年10月15日,邯郸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加快中心城区D级危险房屋整治工作方案》。依据新政策,复兴区决定对59号楼按照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原性质的“五原”原则实行重建。
重建采取“居民主导、政府兜底服务”模式:由居民自行出资,复兴区帮忙对接施工单位,核算最低成本。居民按成本价与施工单位直接签订施工合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勘探单位等由政府聘请。
为了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定原址重建后,复兴区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居民代表组成的7人自建委员会。自建委员会全程参与项目资金监管和施工监督,资金使用明细等通过公示栏和微信群动态公开。
施工单位找到了,资金有了着落,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铁路大院属于“三供一业”移交小区,59号楼南面还保留着铁路部门的一间废旧厂房,与楼体间距只有1米左右,不仅挡光,还影响施工,需要尽快拆除。
自建委员会业主代表高保秀在铁路大院住了近40年,年轻的时候两点一线在单位与家之间奔波、退休后在家与孙辈学校之间奔波,没怎么出过远门。但为了废旧厂房的拆除,她跟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一次次到外地,与铁路部门进行协调。
多轮沟通后,废旧厂房的问题终于解决。59号楼推倒重建的准备工作做好了。
完善功能
一栋楼带动一个小区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原址原貌重建的楼房不能改变原有设计图纸。这样一来,如何在政策框架内既解决居民的居住安全问题,也提升居住品质?
铁路大院社区党委书记王晓静说,解决这个问题,自建委员会牵头的“桥头议事”功不可没。
59号楼居民搬离大院后,自发建立了微信群。在重建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建委员会一招呼,大家便从市区四面八方赶来,在小区附近的桥头进行商议。
不下十次的讨论后,新楼的样子渐渐清晰:外观、面积不变,但增设地下室,增加空调板、保温层;楼体结构从原来没有圈梁,升级为混凝土现浇结构;楼道内原有的垃圾道改为管道井;木质窗户换成塑钢材料;暖气片改成地暖。
方案达成一致,施工进行得非常顺利。2023年年初开始施工,当年5月就完成了建设,居民们陆续搬了回来。
看着拔地而起的新楼,一位曾在讨论方案时与高保秀争执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诚恳致歉:“老大姐,别怪我。”高保秀并不在意,因为她知道,大家都是为了把房子尽早盖起来,让居民尽早搬回家。
如今的59号楼周边,废旧厂房旧址成了绿化带,原本长满杂草的旧澡堂改造为社区居委会和居民活动中心,旁边还有改造的广场,往东是社区居家养老驿站和社区食堂,北边是红炉书苑。这里,已经成了整个小区的中心地带。
新楼盖好了,王晓静劝闫大爷换一套一楼的房子,方便出行。闫书信却婉拒了:“住惯了老位置,舍不得离开。”
只要天气允许,他都会上午、下午到小区里各转一趟,在楼下坐一坐,哪怕只是和老邻居们点头打个招呼,心里也格外踏实。“故土难离,这就是原址重建的好处。”闫大爷开心地说。
去年,在邯郸市区经商多年的南方人韩结满买下了这里的一套房。新居虽然不大,但三室一厅厨卫俱全,收拾得干净利落。周边的便利生活更让她满心欢喜:“在邯郸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59号楼重建后,曾有不少居民找到王晓静,咨询自家旧楼改造的可能性。“大家看到了‘居民主导+政府兜底服务’模式带来的宜居生活,59号楼给大家树了样板。”王晓静说,他们正在抓紧摸排小区楼房情况,无论是微更新还是改造重建,目标只有一个——努力让居民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