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双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五育并举 向阳而生——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双桥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场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25-09-25 14:58:00
分享:

主持人: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承德市双桥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双桥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五育并举 向阳而生——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双桥教育高质量发展”。就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育人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双桥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成效进行发布。今天,我们邀请到承德市双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先生;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和体育局教育中心负责人李小青女士;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和体育局师训股负责人刘金环女士,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请李建先生就推动双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主题发布。

李建:

尊敬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在此向大家汇报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进展。过去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教育系统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我从“筑基、铸魂、强师、赋能、普惠”五个维度,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资源保障“实”,财政投入筑牢根基。一是投入有力度。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2025年教育财政投入预计4.66亿元,同比增长6.9%,为教育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二是配置有精度。2025年优化7个农村教学点,安置学生127名、教师32名。推进第八中学、第十二中学改扩建,新增学位600个,新增寄宿床位760个。三是学前有温度。通过改扩建双峰寺乾润御府 、大石庙江南福郡2所小区配套园,增加学位360个,学前教育普惠率提升5.1个百分点。加强幼师培训,持证率达100%,从“有园上”到“上好园”迈出实质步伐。

育人质量“实”,五育融合落地生根。一是思政教育“红”起来。建立3个“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与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承德医学院等高校合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聚焦“红色承德”主题,开发校本课例20余节,开展活动4次,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二是特色发展“亮”起来。截至2025年8月底,全区共获评国家、省级实验校、特色校44所。师生获得省、市级荣誉1044人次。区内学校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2项、省级奖励39项。形成“五育并举、各美其美”的育人格局。三是协同育人“聚”起来。构建“区级统筹、学校主责、社区支持、家长参与”机制,创新“教联体”模式,联合宣传部、公安、团委、妇联等15个部门开展“护苗行动”等主题活动200场,惠及学生3万余人次。开展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指导课等活动120场,参与家长达4.5万人次。

师资队伍“实”字当头,量质齐升激发活力。从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首次赴河北师范大学选聘优秀毕业生14人,跨县区选调成熟教师37名,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持续优化教师交流机制,全年交流副股级及以上干部36名、教师81名,统筹选派支教教师10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我区现有省级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44名;市级骨干、精英、卓越教师353名,优质师资占教师总数的17%,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2025年全市教育系统表彰中,我区先进集体占比7%、先进个人占比8%;教书育人楷模占比10%;师德标兵占比4%;十佳系列(十佳校长、十佳卓越教师、十佳精英教师、十佳骨干教师)占比15%,整体获奖水平稳居全市前列。同步实施“强师工程”“青蓝工程”“普训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220人次,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实”,内生动力加速释放。一是课堂改革见真章。全面推广“一精三多”高效课堂模式,深化“三进”教研机制,组建“组团式”薄弱校帮扶团队,开展区域教研38次,带动薄弱校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育人模式解民忧。创新“333”社团建设机制,课后服务实现27所学校全覆盖,对接9家机构,开设23类社团活动,惠及学生8500余人。学生社团总数达153个,有效缓解家长“接娃难”“辅导难”问题。三是治理改革破瓶颈。启动校长聘任制改革试点,在民族中学(安定里校区)率先推行校长聘任制。优化校长队伍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和现代治理水平。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公平普惠“实”,优质均衡扎实推进。一是指标达标有进展。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达0.32、0.38,均优于国家标准。85%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计划2026年6月前完成全部指标达标,迎接省级评估。二是集团办学扩覆盖。以第十八中学为核心辐射带动双峰寺区域内三所小学,通过打破学段壁垒、整合跨学段优质资源、创新贯通式培养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三是试点示范树标杆。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试点项目9项。魁星园小学同时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全国健康学校试点”,两项试点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健康水平的双提升;汇水湾学校“生成式AI试点”使教师备课效率提升30%;竹林寺小学“急救教育试点”培训师生急救员800余名,示范效应显现。

记者1: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双桥区和其它地市一样,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如出生率下降、城镇化进程)的问题,请问,双桥区是如何应对适龄人口变化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

主持人:请李小青女士回答。

李小青:随着双桥区人口发生结构性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呈现出新的趋势,给教育资源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我区不断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1.推进小学适度集中办学。准确把握学龄人口变化规律,本着统筹规划、就近集中、稳步推进、尊重民意的原则,在全方位调研统筹基础上,于2025年整合7个100人以下小、散、弱教学点。教学点整合后,基于新的学校布局现状,我们从招生政策、师资调配、校舍利用等几个方面做出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推进,相关部门协同发力,最终达成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

2.实现初中配套建设工程。针对办学资源过于分散、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结合大石庙镇域内学生的寄宿需求,我区力争扩大硬件资源,有序推进第十二中学的寄宿制改造工程。第十二中学改扩建后新增建筑面积4342.06平方米,新增学位300个,寄宿床位460个。目前,此项工程已完工。下一步,将逐步配齐现代化教学和生活设备,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校园,不断激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活力。

3.增加高中教育资源供给。2025年起,我区将重点推进实施承德市第八中学的新建改扩建工程。该工程计划分两期实施,新建面积19137.2平方米,加固改造面积13120.8平方米,附属工程包括校园场地硬化及绿化等,计划总投资1.51亿元。项目建成后第八中学可容纳10轨30个教学班,满足1500人的寄宿需求。我们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配足配齐现代化专用教室,有序扩大学位供给和招生规模,着眼于推动第八中学建成艺术领域的优质特色高中。

下一步,我们将以适应适龄人口变化为导向,硬件与软件提升并重、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政策保障与改革创新结合,确保各中小学校能满足未来教育发展需求,让学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记者2: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双桥区出台一系列政策,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活力的难点问题,请问,双桥区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上的举措有哪些?

主持人:请刘金环女士回答。

刘金环:为发挥研训培育作用,淬炼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区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上提出六项具体举措:

一、构建“三级一体化”教研体系,全面提升教师能力

我区建立“区教研室—五大区域教研—校本研修”三级教研体系,推动教研下沉做实。本年度学科教研员蹲点教研14次,听评课900余节,参与教师650余人次;区域教研开展62次,覆盖千余人;校本教研推动教师在省市获奖134人次,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二、创新“五域三段四融”机制,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我区以五大教研联盟为基础,构建“校本研训—区域攻坚—全区辐射”三段推进路径,实现研训、资源、评研、城乡四维融合。该机制推动形成省、市级一等奖课例53节,教师学生获省、市级奖千余人次,乡村教师首次获美术市级一等奖,显著促进教育均衡和质量提升。

三、深化高校协同共建,强化教师教育与人才培养

我区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共建教师教育实验区,13所中小学成为实习基地,年接纳实习生260余人,近三年引进优秀毕业生22人。开展联合教研与实践互动28次,参与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推进京津冀教育联盟,拓展跨区域协作

推动16所中小学与京津21所学校结对,以常态化跨区域教研为纽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跨区域教研38次,参与3996人次,打破地域限制,提升教师视野与教研能力。

五、实施城乡校际帮扶,促进教育公平

组建城乡学校帮扶结对12对,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提升薄弱校办学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整体提质。

六、完善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强化队伍建设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开展学科培训157次,参与6752人次;实施骨干、精英、卓越教师考核机制,558名区、市级骨干、精英、卓越教师带徒942人,开展活动74次;家长对教师满意度达97.2%,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总之,双桥区通过系统谋划、机制创新和多方协同,扎实推进教研与教师发展工作,为全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实录
责任编辑:胡晓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