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装着田间大小事
——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三)
日前,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繁育田里,技术人员进行玉米“一喷多促”作业。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9月25日,位于宁晋县的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繁育田里,一排排粗壮的玉米秆整齐排列,沉甸甸的玉米棒籽粒饱满,即将迎来收获。
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站长张文杰打开手机,点击绿谷惠农云App,实时查看田间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
一部手机,装着田间大小事。张文杰通过手机里安装的绿谷惠农云App,把试验站的500亩繁育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起飞!”随着螺旋桨转动,一架多光谱无人机缓缓升空。在田垄边,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对玉米地进行智慧巡检。
“以前巡田全靠双脚,地中间情况还看不清,现在无人机装上多光谱相机在空中把脉,将每个角落的情况都精准捕捉。”张文杰说,传统的巡检,一般是在地里抽查几个点位,很难做到全覆盖。现在有了多光谱无人机,不仅覆盖范围广,还精准高效,玉米生长期哪怕有一株病株,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与之前相比,无人机巡检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巡检结果通过平台的AI算法深度分析,还能很快生成农田“健康地图”和管理措施建议,让种地从凭经验变成看数据。
张文杰口中所说的平台,是他们引进应用的绿谷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该平台由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河北省数字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石家庄学院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完成,是国内首个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的绿谷智慧农场平台。
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骆晚侠介绍,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实现国产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部署,融合“天空地人机”全域感知与多模态交互,一键解锁高效AI生产力。
“平台可以实现农作物的精准种植,AI能够秒级分析土壤、气象数据,生成最优种植方案。”骆晚侠说,这有助于农民根据实际的土壤条件和气象变化,选择最合适的作物品种、种植时间和种植密度等,作物可实现增产10%以上。
俗话说,粮食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在试验站,一个人,一部手机,玉米灌溉施肥就能轻松搞定。
“一键轻触,阀门就能打开,让玉米‘吃饱喝足’,智慧灌溉已成为好帮手。”张文杰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你看,通过手机App发出指令,一键启动,田里的玉米就能得到精准灌溉。”
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抓手。绿谷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通过动态分析田间水分状况,可实时预测干旱或涝灾风险,并提供精准灌溉建议,使灌溉管理从“凭经验浇水”转变为科学灌溉,有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和因水分管理不当导致的产量损失。
“地里墒情怎么样,该不该浇、该浇多少,过去靠经验,现在有了智慧灌溉系统,全部由AI说了算。”张文杰说,水肥一体化让水肥都用到了刀刃上,相比传统灌溉施肥,亩均节水30%以上,节肥10%至15%,同时可减少土壤板结,改善根系微环境,促进增产增收。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往往是“见虫施药”,农户凭经验判断施药时机和用量,不仅容易造成农药滥用,还常因错过最佳防控期导致减产。
在试验站繁育田里,一款智能虫情测报灯将被诱捕的害虫数据转化为预警信息——这份“虫害预报”会准时推送到张文杰手机上,提醒他们提前防治。
“往年得人跑地里去调查虫情发生情况,一不小心错过几天,虫害可能就大爆发了。”张文杰滑动着手机里的虫情监测信息,屏幕上二点委夜蛾、暗黑鳃金龟等害虫的捕获数量及发生趋势一目了然。
“这款智能虫情测报灯的核心优势,在于诱虫+拍照+AI识别的一体化设计。”骆晚侠介绍,它首先通过诱虫光源吸引害虫,害虫落入指定区域后,设备会自动拍照,然后内置的AI识别模块会立即对照片中的害虫进行分析,同时统计数量,并将结果实时上传至平台,让防治从“被动灭虫”变成“主动设防”。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成为众多农户的“趁手兵器”。
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义龙今年种植了2000亩玉米,按照玉米单产提升技术方案,采用的是宽窄行种植+微喷带的种植管理模式。
柳义龙说,合作社建立了农作物病虫监测站,可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不仅预报准还及时,相当于为他们种地提供了千里眼。
“平台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坐诊医生,可为农技人员和农户提供全天候AI问诊,及时解决全产业链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骆晚侠说,目前,绿谷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已经在我省多个示范园区成功落地,服务面积超过30万亩,未来将推广到全国主要农业产区,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田间作业离不开农具,而AI“新农具”正为传统农业带来变革。我省已支持宁晋县、石家庄市栾城区等81个县(市、区)开展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强智慧大田、智慧设施农业、智慧畜牧和智慧水产等应用集成。(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