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北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冰雪燃情冬奥之城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03 18:08:14
分享:

  10月25日至10月31日,中央主要媒体多维度展现河北在数字乡村建设、后奥运经济、惠民服务及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成效:《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河北加速释放数字红利,以智慧农业、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振兴;新华社报道聚焦冬奥小城崇礼开启新雪季,以服务赛事全面升级推动“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央视点赞邯郸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全覆盖,以数据协同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光明日报》报道展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从曲周走向全国,在实践中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经济日报》报道秦皇岛市卢龙县延伸甘薯产业链,打造年产值超10亿元的富民产业;中新社记者探访保定市涞源县乌龙沟长城,解读其高保存率背后的系统性保护智慧。

  人民日报:河北加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10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河北加速推进数字红利向乡村释放——村里有“数”,心里有数》。报道称,河北省正加速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红利向乡村释放。在智慧农业方面,唐山市乐亭县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平台,依托物联网技术对盐碱地稻田进行精准管理,使水稻亩产提升至1400斤。在乡村治理方面,邢台市威县推出“民情通办”平台,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平台自动派单、限时督办,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办结诉求6.9万件。在数字医疗方面,保定市阜平县建立“心电一张网”,乡镇卫生院与县医疗卫生集团心电中心信息互联,乡镇将患者数据上传至心电中心进行远程分析,诊断结果随后回传至乡镇卫生院,为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新华社:冬奥小城崇礼开启新雪季

  10月29日,新华社播发《服务及赛事全面升级 冬奥小城崇礼开启新雪季》。报道称,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举办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近日开启新雪季,通过多元化举措提升游客体验感。崇礼已建成9家国际水准滑雪场,拥有219条雪道、总长178公里,是国内最大高端滑雪集聚区之一。上一雪季共接待游客5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7亿元,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万龙滑雪场已于10月率先开业,崇礼还将推出贯穿冬季的冰雪嘉年华,包括10项国际雪联世界杯与10项国家级赛事,以及百余项大众冰雪活动和80多场文化展演。服务保障方面,崇礼将进一步完善雪场间接驳体系并开通北京机场、北京南站至崇礼的直通车。

  央视:邯郸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全覆盖

  10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发《河北:邯郸率先实现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全覆盖》。报道介绍,河北省邯郸市在全省率先以整市规模推行高龄津贴“免申即享”惠民政策,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无需主动申请即可拿到津贴。该政策依托民政部门联合多部门建立的数据协同机制,通过汇总比对相关信息,主动发现并生成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人名单,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此举不仅简化了流程,使邯郸市18.9万名高龄老人“足不出户”便能收到津贴,还通过精准识别有效避免了传统申请模式下可能出现的政策漏享、冒领多领等问题,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将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曲周“科技小院”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

  10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中国农业大学——躬身田间地头,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其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中国农大始终情系乡土、强农报国,其扎根河北省曲周县的历程即是生动体现:自1973年起师生便扎根盐碱地,持续耕耘,2009年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更是将课堂搬到田间,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提供科技服务,解决其实际生产问题。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乃至海外,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1800余个科技小院。通过构建“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体系,中国农大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现代农业专业人才。

  经济日报:卢龙甘薯产业链串起农民致富路

  10月26日,《经济日报》刊发《甘薯串起致富链》。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鲜薯25万吨,被誉为“中国甘薯之乡”。当地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着力延伸产业链,推动甘薯精深加工,开发出粉条、薯脯、薯干等10余个品种。通过成立河北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薯科技小院”,卢龙县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品种。如今,卢龙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培育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及深加工企业200余家,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甘薯淀粉及粉条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中新社:涞源乌龙沟长城保护成效显著

  10月27日,中新社中国新闻网播发《探访河北保定乌龙沟长城:90%完好率藏着怎样的保护智慧?》。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乌龙沟段长城作为明代内长城核心防御段,由戚继光主持修建,以其约90%的高保存率备受关注。其良好保存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建筑多采用石材垒砌,结构坚固稳定;地处太行山深处,人为破坏较少;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即设立保护员制度,现有7名专职人员定期巡护,及时上报损坏险情并进行加固。此外,当地政府通过发布专项保护通告,整合文物、公安、文旅等部门力量,开展为期3年的长城周边环境整治。正是因为有由建筑智慧、专人守护与社会合力共同构筑的保护体系,乌龙沟长城才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河北日报记者李傲整理)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