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仙庄片区的田间地头、村庄农户,看到的是盐碱地上的新气象,感受到的是人们的新希望。
7月23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农田四情监测站内,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大家回顾过去,“靠天吃饭”就是盐碱地的代名词。如今,排盐碱设施完善起来了,良种用起来了,新的农艺技术不断推广普及了……科技创新,正在让盐碱地生“金”。
科技创新,带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新成效。推进改良盐碱地新探索,不断提升盐碱地治理技术集成与融合,做好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示范,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良田、迎高产。
科技创新,带来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研发推广的新成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大力推进适宜盐碱地作物繁育,不仅培育耐盐碱的粮食品种,也培育特色经济作物品种,为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打下种质资源基础。
科技创新,带来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新成效。高纤旱碱麦半干面、旱碱麦啤酒、旱碱麦麦芽茶……一个个深加工产品,用科技提升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的含金量,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将变成农业增产的“米粮川”、农民增收的“聚宝盆”。(河北日报记者 张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