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政府新闻办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
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24-12-04 10:31:02

  市政府新闻办 张晓光: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彦军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志辉先生,市民政局社救科负责人杨渤先生,由他们介绍我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相关情况。首先请田彦军先生作主题发布。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田彦军: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是保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彦军。

  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各位介绍我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的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保定市民政局对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媒体、记者朋友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保定社会救助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保民生最重要的是保“底线”、保基本。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暖心”事业,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再到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都体现出了我们党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写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民政部、省民政厅工作要求,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切实履行好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责使命。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上精准高效、及时预警,在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上覆盖全面、综合施救,在抓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上提质增效、兜底有力,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上救急解难、托牢底线,在服务类救助创新发展上温暖精细、优质多样,初步构建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救助制度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34.18万人被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其中低保对象16.82万人、特困人员3.11万人、低保边缘家庭10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4.25万人。民政部门与农业农村、医保、税务、住建等部门累计进行数据信息比对30余万条,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根据省民政厅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保民〔2024〕2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一、制定背景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5年过渡期已过两年,要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3〕39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今年6月,省民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10部门印发了《河北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民〔2024〕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民政局牵头起草了《实施方案》,任务涉及17个市直部门,较省增加了市委社工部、市司法局、市数据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总工会等7个部门。

  二、工作目标

  《实施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工作要求,根据社会救助对象困难程度、困难类型,提供针对性救助帮扶,发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的作用,持续扩大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加快推进“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规范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多元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信息化、“主动发现”常态化,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具体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组织保障四个部分。

  总体要求:主要对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基本遵循、主要原则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工作目标:主要对方案实施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明确。

  工作任务:主要围绕扎实开展低收入人口排查认定、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切实提高救助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确定了21项具体任务,明确了各个单位职责。

  组织保障:主要就抓好方案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里,我重点就工作任务进行下解读。

  一是关于扎实开展低收入人口排查认定。方案中明确了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其他困难人员,共6类。通过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动态监测,确保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持续优化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避免困难群众“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做到便民惠民。

  二是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充分利用省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持续推进部门间救助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积极归集数据资源,建立市级相关部门数据共享长效机制,通过数据核查比对,提高救助精准度。

  三是关于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情况,按照家庭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横向联动政府救助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工和志愿服务机构、慈善组织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层次救助服务。

  四是关于提高救助能力建设。紧紧围绕解决好低收入人口急难愁盼问题,统筹政府和社会等各种力量、资源,不断扩大综合帮扶供给,真正实现“弱有众扶”。

  四、主要特点

  为了促进政策更好地落地,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更多地考虑了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状况,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一是明确了6类低收入人口认定范围、认定程序、认定责任。对全面开展排查认定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工作任务中,第一次确定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政策,进一步明确低收入人口各类人群。

  二是创新低收入人口认定模式。全面实行“一次申请授权、分类审核确认”的低收入人口认定机制。

  三是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在做好低保、特困人员、低边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信息录入和监测的基础上,将不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对象,退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不满2年的对象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等更多有潜在困难或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分层管理、动态监测。

  四是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共享长效机制,对11个市级部门13类数据归集工作进行明确。

  五是拓宽专项救助范围,将法律援助纳入专项救助,并将6项专项救助范围全部拓展到所有低收入人口。

  六是根据工作职责,制定市级部门责任清单和工作任务分解表,细化任务分工和完成时限。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政人将以昂扬精神,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的情怀、“民”的本位,展现“政”的担当、“政”的作为,全面推进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集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内容,谢谢大家!

  市政府新闻办 张晓光:

  谢谢田彦军先生的权威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记者举手示意,叫到后,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和本人姓名,再提问,谢谢。

  中国报道:我们了解到这次的政策主要针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请问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是如何划分的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彦军: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为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所谓对象分层,是按照救助对象困难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圈层。第一圈层是最困难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是指符合“三无”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低保对象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成员。第二圈层是低保边缘家庭。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5倍,并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第三圈层是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有较大支出,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所谓救助分类,是把社会救助按照基本生活救助(含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专项救助(含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急难救助、服务类救助以及其他救助帮扶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困难类型的低收入人口给予差异化救助帮扶。针对第一圈层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主要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必要的专项救助针对第二、第三圈层的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按照“什么困难救什么”的原则,主要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同时,针对遭遇各类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基本生活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真正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谢谢!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近期,我市成功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请问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是基于什么考虑?试点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志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是民政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从兜底线、保基本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健全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安排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任务,是社会救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于2022年在徐水区率先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2023年,顺平县和安国市入选河北省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今年7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试点,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持续推动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从以实物为主的单一救助向“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拓展,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对象生活品质。

  在总结安国、顺平、徐水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建立需求评估体系、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构建救助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阵地、建立保障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6项试点任务。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前两项:一个是从需求侧来讲,要建立需求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低收入人口的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照护、社会融入等关乎基本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准确评估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相应的基本服务需求,这是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基础;另一个是从供给侧来讲,要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强化民政部门对社会救助体系的统筹职责,综合运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确定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服务项目、对象范围、服务标准以及保障措施,为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提供针对性的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这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关键。6项任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推动社会救助模式转型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构建一个覆盖城乡、多元供给、平台支撑、运行高效的服务类社会救助网络,各类救助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救助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地送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低收入群众手中。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跟踪和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努力让服务类社会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谢谢大家!

  河北新闻出版网:请具体介绍一下《实施方案》中提到的要“加快推进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

  市民政局社救科负责人 杨渤: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不断优化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积极推行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多合一”,申请低保、特困人员、低边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避免重复采集信息。也就是说民政部门会根据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逐一对照各类低收入人口认定条件,符合条件的即可认定为相应类别的低收入人口。对退出低保、特困供养的对象,在其主动申请或征得其同意后,无需重复提交申请资料,可直接转入低保边缘家庭或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程序,为低收入人口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谢谢大家!

  市政府新闻办 张晓光: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还有什么关注的问题,欢迎会后到市民政局进行采访。

  谢谢大家。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责任编辑:段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