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致敬劳动模范丨中国乐凯集团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乳剂车间工段长张宏伟:在0.05微米精度世界里精益求精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5-08 10:12:12
分享:

  4月26日,在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乳剂生产车间分析室,张宏伟(左)指导分析室工作人员进行溶液测试实验。河北日报记者许佳奇摄  

  取瓶、倒液、称量……4月26日,在中国乐凯集团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乳剂车间暗室内,车间工段长张宏伟动作娴熟,仅凭着操作台上方微弱的红光,只用一分钟就完成了精确的乳剂称量。

  “在暗室环境,普通人完全适应至少需要几分钟。但张宏伟似乎长了一双夜眼,已经习惯了暗室操作。”乐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丽丽说,短短一分钟是张宏伟23年来扎根乳剂生产一线的高度浓缩,凝聚着中国感光材料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跨越。

  2002年,张宏伟从河北化工学校毕业,进入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乳剂车间工作。作为一名中专生,他没有学历优势,但凭着勇于创新的决心和毅力,不仅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跃升,还带领团队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眼下,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张宏伟正在进行新一轮研发工作。以张宏伟命名的工作室正在与中核工业两家工作室以及天津大学焊接研究所合作,开发一款高端工业探伤胶片。

  “胶片在中核工业已完成初步应用测试,效果良好,预计两年内可实现国产化替代。”张宏伟说,只要合作方提出技术需求,他的工作室就能百分之百完成。

  张宏伟的底气来自技术自信。

  “胶片的质量和性能取决于乳剂颗粒精度,我们完全能将精度控制在0.05微米以内。”张宏伟说,乳剂是一种具有感光特性的乳状涂料,通过涂布工艺均匀涂到片基上,就可以制成感光胶片。

  乐凯医疗乳剂颗粒曾因精度控制不准,无法进入高端工业胶片领域。2020年初,一家客户因不满意胶片质量,向乐凯医疗提出了“感光度再提高一点”的要求,否则就要换购国外产品。乳剂车间技术能手张宏伟的心被深深刺痛:“必须打破技术瓶颈,把乳剂生产水平提上去。”

  当时,乐凯医疗生产的感光乳剂每批次颗粒精度介于0.1微米至0.15微米之间,颗粒大小、形状的均一性不稳定是最大问题。但是,乳剂生产技术工艺复杂,涉及温度、搅拌速度和方式、加液速度和方式等十几个重要参数,打破技术瓶颈谈何容易。

  为此,张宏伟带领团队进行了上千次试验,不断调整生产工艺及配方,历时两年多,最终完全掌握了乳剂颗粒精度控制技术,将精度提升到0.05微米以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从0.1微米到0.05微米,仅相当于提升了头发丝直径的六百分之一。可正是这一点点提升,就使乳剂产品的稳定性提高了50%。”张宏伟说,该项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工业胶片的质量,一举打破了高端工业胶片国外公司垄断,公司生产的工业胶片成功在航天、核工业等高端领域应用。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张宏伟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他用匠心追求卓越,不仅在老本行化工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跨界”研发也不含糊。

  ——自主研发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乳剂颗粒精度控制,离不开溴离子浓度传感器。但此前该部件完全依赖进口,极容易被卡脖子。张宏伟带领团队从分析化学、电化学、机械加工等多个学科基础知识学起,走访大大小小的仪器生产厂家,一笔笔画出图纸,最终实现了该部件研发生产“从0到1”的突破,不仅完成了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还让公司采购成本降低了99%。

  ——升级改造集散控制系统。从程序编写到工艺技术重构,从设备调试到完成试车,仅用20天,张宏伟带领团队解决了几十项技术性难题,保障了车间正常生产。截至目前,新系统运行良好,没有发生过一次故障,已成为保障乳剂生产的“大脑”。

  “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撑不起整个行业。”这是张宏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张宏伟在创新突破、勇攀技术高峰的同时,不断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张宏伟工作室先后培养了16名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获得发明专利3项,转化技术成果9项,发表论文11篇。(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