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县域特色产业新力量丨牵手知名车企,零部件制造换挡升级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24 16:23:51
分享:

  9月28日,河北新欧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完成密封条生产工序。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阅读提示

  你也许不知道,你的爱车车门上的密封条、车上的空调滤芯,很可能产自清河。

  如今,清河汽车零部件集群与长安、吉利、江淮、比亚迪、理想、一汽、上汽、丰田等130多家大型车企建立了配套合作关系。

  与知名车企的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它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订单与市场,更通过技术合作为集群注入了创新活力。同时,这场携手也倒逼了一场管理变革,推动集群企业全面改进管理方式。

  9月28日,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对滤清器零部件进行检验。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配套130多家车企,带来稳定订单

  “这条EPDM挤出生产线专为前不久上市的理想i8汽车量身定制,它每分钟能挤出15米密封条。这些密封条经过打孔、装钉、接角等10余道工序,将变成4个车门上的密封件。”9月28日,在清河县河北永昌车辆部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庚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厂区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内,4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为理想汽车生产密封条产品。

  “我们公司生产密封条产品,全部供给整车厂,服务品牌包括比亚迪、理想、奔驰Smart等。其中,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占比达六成。”田庚新说。

  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历史悠久,其密封条、滤清器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30%、60%,它们中的龙头企业,与大型车企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河北新欧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密封条生产企业。在这家公司的展厅内,多个合作伙伴的标志悬挂在墙上,包括长安、丰田、红旗、问界、蔚来、小鹏、零跑、别克等国内外乘用车品牌。

  清河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服务乘用车品牌,也服务商用车企业。

  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空气滤芯总成在业内名气很大。在公司仓库,记者见到了其为一汽、上汽、三一重工、北汽福田、东风等车企生产的滤清器产品。

  “目前,清河上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与130多家大型车企建立了配套关系。它们中,既有传统燃油车车企,也包括多家新能源车企。与整车龙头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清河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办公室主任王润舵说。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更是异军突起,带动零部件行业水涨船高。随着“蛋糕”不断做大,一批新兴的零部件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崛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旦进入车企配套体系,背靠其稳定的生产,零部件企业就不愁订单。车企的产量越高,零部件企业增长空间越大。”王润舵表示。

  与大型车企配套的好处,实实在在体现在企业营收上。今年1月至8月,亿利公司营收增长8%以上;今年上半年,永昌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从2020年到2024年,新欧公司的产值从4.5亿增长到8.5亿,几乎翻一倍。

  与车企的合作,还为零部件企业向外发展提供了机会。由于大型车企的生产网络覆盖全国,零部件企业需要围绕其本地化生产。借此机会,清河零部件企业纷纷外出设厂。目前,上海、重庆、青岛、合肥、常州、无锡等地都有清河企业的身影。

  2024年,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营业收入340亿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为大型车企提供配套产品,进入汽车配件市场等后端市场进行销售,依托电子商务开展外贸出口。

  “在清河,为大型车企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不到总数的10%,却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产值,而且是增长最活跃的部分,堪称整个产业集群的‘稳定器’。”王润舵说。

  2025年,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力争实现营收380亿元,较上年增长11%以上。王润舵对此充满信心,他表示:“在配套型零部件企业带动下,这个目标不难实现。接下来,清河还会通过组织展会、上门对接等方式,推动更多本地企业进入知名车企供应链。”

  9月28日,河北永昌车辆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密封条产线上忙碌。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与车企同步研发,加速技术升级

  两个月前,永昌公司取得一项车窗密封条制作挤出模具的发明专利。该技术属国内首创,是永昌与车企共同研发的成果。

  “这款密封条表面平滑、光泽度好,同时兼具良好的包裹性,它成功融合了两种材料,这在此前行业中尚无先例。”永昌公司项目经理韩振雪拿过一套刚刚下线的产品向记者展示。

  这款产品的研发始于去年冬天。当时,永昌公司要为理想新车型的车窗设计密封条。由于该款车型对性能和外观都有很高要求,导致原有的工艺无法满足要求。

  “使用橡胶滑材,能满足外观要求,但会造成玻璃升降慢;使用PER滑材,能解决升降问题,但表面有鱼鳞纹,不美观。”韩振雪说。

  两难之际,理想汽车的技术人员凭借开阔的技术视野,提出了一个破局思路:将两种材料融合,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特性。

  确定思路后,理想汽车投入力量与永昌公司同步研发。双方结合现有工艺,考虑结构、收缩比、材料特性等问题,最终将两种材料融合到了一起。一个月后,产品试制成功,外观和功能问题都解决了。

  与车企同步开发,是清河零部件企业普遍采取的模式。大型车企的前瞻视野与技术实力,直接带动了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

  韩振雪坦言,永昌公司2016年进入乘用车市场,发展历史不算长。正是与知名车企的合作,公司得以快速完成技术积累,成功晋升国内一流的密封条企业。

  一般来说,零部件企业产品研发聚焦车企需求,专为车企服务。不过,当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深度,零部件企业也具备了面向市场的自主研发能力。

  在卡车圈,有一款燃油预滤器“神品”,被司机朋友们称为“亿利大炮”。这款产品由亿利公司自主研发,主要面向后端市场销售,成为亿利公司开拓全新市场的“敲门砖”。

  “普通预滤器保养里程在1万公里左右,而‘亿利大炮’的保养里程达5万公里至10万公里。”亿利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建阁说,超长耐用性得益于多项技术创新,采用纳米纤维材料能过滤小于10微米的杂质,模块化结构便于零件拆装,可视化设计让内部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这款产品的诞生,植根于和车企多年的技术合作。“技术合作一方面为我们积累了扎实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帮助我们洞悉用户需求和痛点,才有了这款产品。”王建阁说。

  与车企的技术合作,惠及的不仅是零部件龙头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也从中受益。

  记者观察到,清河一些生产滤清器、雨刷等产品的中小企业,即便公司规模只有十几个人,也能掌握一流产品技术和设计方案,这是如何做到的?

  根源仍是与大型车企的技术合作。

  “龙头零部件企业在与一流车企的合作中,将技术学到了手。在实际生产中,它们经常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产生协作,这样一来,技术得以向下传递,最终辐射到整个集群,完成技术扩散。”亿利公司财务主管张国栋说。

  在张国栋看来,与车企共同研发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能驱动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更是激活整个集群创新的技术源头,推动产业持续升级迭代。”他说。

  来自车企的压力,倒逼管理革新

  9月30日,走进清河远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自动化生产图景,工人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十几台机械手。它们灵巧地舞动,将制动踏板上的零件焊接到一起。

  大工厂使用机器人不稀奇,可远正公司年营收千万级别,算不上大厂。而且这些设备采购于2012年,当时机器人还比较稀奇、价格昂贵,远正公司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

  “车企对产品的一致性要求很高,要求做到高度标准化。在这方面,机器人的稳定性远胜过人工,为了留住客户,当年咬咬牙上了这条自动化生产线。”远正公司销售经理杨子彪说。

  由于大型车企对品控要求很高,有的甚至会对产线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这种来自客户的压力,倒逼零部件企业必须提升产线管理水平。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占比不断增加,它们对零部件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还要做到轻量化、美观、隔音效果好等。

  “为了满足车企高标准、规范化的生产需求,很多企业纷纷引入工业机器人,提升产线自动化率,这在客观上带来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王润舵说。

  通过与大型车企的配套合作,零部件企业不仅提升了自动化水平,也逐步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数字化。

  亿利公司的生产系统中,显示的物料种类超过一万种。这意味着,公司生产过的不同规格的产品数量过万。张国栋解释说,产品规格多的原因是车企对产品分类很细,且经常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或者微调。

  产品频繁调整,产线就要跟着变,解决方案落在了数字化管理上。

  “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产线,只需设置好参数,生产过程就能自行调整。它连接起设备、人员、物料,能实时监控和采集生产数据,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张国栋说。

  数字化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效,促使企业将其拓展至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清河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已在库存、采购、人事、财务、客户关系及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应用数字化管理。

  与大型车企配套合作倒逼出的数字化管理趋势,已开始向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传导。

  过去,中小企业的管理主要依赖人工记录,如纸质工单、手工统计良品率,效率低且易出错。看到了大型零部件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成效后,中小企业逐步引入ERP等数字化工具,它们或是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或是在财务、采购、项目管理等环节部分实施数字化。

  王润舵表示,清河县共有注册汽配行业主体8197家,其中企业3481家,目前半数以上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源于乡镇企业,传统家族式管理曾是主流。在与大型车企的配套中,出于对方在管理规范化上的要求,一些企业开始改变旧管理体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记者观察到,目前集群中大型企业,相继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建起科学的生产体系,逐步完成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变。

  “与大型车企之间的携手合作,促使企业进行了一场管理革新,最终转化为推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王润舵说。(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9月28日,宜润邦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制作空调滤芯产品。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记者感言

  找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在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与大型车企配套的产值虽然只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但其建立的协作机制却成为一个抓手,有力推动了集群内部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托举整个产业向上跃升。

  我省县域特色产业众多,以清河所在的邢台市为例,就有44个特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然而也要看到,不少集群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仍有短板,转型升级任务紧迫。

  产业升级,需要找到一个有力抓手。在邢台,找到抓手的并不止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好的特色产业各有各的切入点。

  清河排第一的是羊绒产业,而清河羊绒的名号能叫响全国,缘于扭住品牌建设这个“牛鼻子”。品牌不仅是企业名片,更是其技术实力、生产能力、质量管理等的体现。因此,抓好品牌建设,不仅能提升产品市场认知度,更是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的良方。

  为此,清河以塑造品牌为抓手,持续加大对羊绒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支持羊绒企业参加米兰时装周等展会,筹建清河羊绒设计展示中心,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师在清河设立工作室,成立省级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清河羊绒”区域品牌以及红太、百牧羊等企业品牌相继崛起,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清河羊绒产业开始向高端化发展。

  在宁晋,电线电缆产业由来已久,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电线电缆产业基地。长期发展中,产业集群表现出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窄、制造水平低等问题。于是,当地把解决问题的抓手选在了共享智造上。

  宁晋在产业集群内部推广共享智造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带头建设共享车间,通过整合有效资源,在关键设备、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物流贸易等多方面实现共享,并探索原材料集采合作模式。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小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借力发展,实现了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

  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升级,关键在于结合产业特点和发展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合适的抓手精准施策,一群一方案,撬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

  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