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的海岸线丨潮涌黄骅 渤海湾畔的“黑金变奏曲”
来源: 央广网  
2025-10-24 17:05:26
分享:

  渤海湾畔,浪潮澎湃。身处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三四期码头,远望天蓝海湛,近看巨轮巍峨。1200米码头直插碧波,4台“钢铁巨臂”24小时装船作业,七万吨级货轮在此停靠,装船机将乌黑的“工业食粮”精准注入巨轮的腹中。航道如玉带铺陈,船舶穿梭如织,却不见煤尘飞扬,只有海鸥掠过湛蓝的天际。

  记者走进国家“西煤东运 北煤南运”战略通道的关键枢纽——河北沧州黄骅港,每年有超过2亿吨煤炭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今天的黄骅港,早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煤尘飞扬”的工业港口,正用智慧与绿色,奏响一曲属于新时代的“黑金变奏曲”。

  货轮在黄骅港停靠装船(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移步国能港口创新中心,科技感迎面袭来。智慧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映射着全港动态——这是黄骅港的“智慧大脑”。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数字运营科科长许童童演示着数字孪生系统:“我们已实现全港设备自动化运行,港口实时化、细节化的生产作业动态随时可以掌握。”

  传统港口“人海战术”在这里已成历史。屏幕中,每一个作业任务的执行顺序、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都一目了然,通过虚实映射和融合,实现了设备的自主启停与协同作业。

  坐进多功能智能试验舱,许童童轻摇操控杆,屏幕中二期堆场的堆取料机开始模拟运转,臂架旋转、进退自如。“操作岗位的模拟培训、特殊情况的应急接管和科技创新的实验场景在这里都可以实现。同时,我们正在打造未来港口的生产作业模式。”许童童介绍,未来一个工位可管控三条作业线、最多9台设备,生产组织将更加高效,目前正在加紧研发,未来将在全港投用。

  许童童操控多功能智慧试验舱(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轰隆——”刚走进三期翻车机机房,沉闷的机械运转声便从头顶传来。抬头望去,一列重载列车正缓缓驶入O型翻车机的“怀抱”,4节车厢被牢牢固定后,伴随着液压系统的精准发力,车厢以160度角缓缓翻转,8000吨煤炭如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却不见半分煤尘飞扬。

  “这就是网友口中的‘大型翻车现场’,也是咱们港口的‘效率担当’。”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技术设备科副科长赵炎自豪地说,“万吨大列,70分钟即可卸毕,年吞吐1亿吨,占全港半壁江山”。

  翻车机作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谁能想到,在这座亿吨煤港的核心区,竟藏着一处如江南水乡般的“莲园”?穿过堆场,眼前豁然开朗——2公里木栈道蜿蜒湖畔,锦鲤在碧波中欢腾,水鸟掠过湖面,职工在观景台悠闲喂鱼。

  “您敢信吗?这里以前是建筑垃圾堆放地。”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环境保护部四级主管李冬的话语中带着感慨,“2016年起,公司将闲置荒地改造成‘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如今这片水域不仅是职工的“治愈港湾”,更是港口的“生态卫士”——储水降尘、收集雨水,年回收船舶压舱淡水、净化煤污水及雨水超400万立方米,实现了含煤污水“零排放”“零污染”,压舱淡水变废为宝,年节约用水成本超2000万元。

  成群锦鲤水中欢腾(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沧州黄骅港,海天辽阔;陆海交界之处,列车往来,巨轮穿梭。离港时,夕阳为码头镀上金边。智慧大脑的数据仍在流动,翻车机的轰鸣化作律动节拍,莲园的涟漪映着晚霞,“黑色黄金”在渤海湾畔续着更多“绿色诗篇”。(记者王艺霖 见习记者张润)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