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出席此次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凝心聚力抓落实,推进承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邀请到承德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识濡先生介绍承德市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同时邀请承德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彭瑛女士、博物馆科科长杨坤女士、田野考古队队长石利锋先生、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古建园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于洋先生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承德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识濡先生介绍承德市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陈识濡: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落实,推进承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承德市文物局,向莅临发布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以来关心、支持承德文物事业发展的同仁志士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提到承德,首先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资源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全市发现并登记各个时期文化遗存4253处,蕴含世界文化遗产2项,即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群和万里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重点是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文物发展新路子,交出亮眼成绩单。
争当示范引领,探索文物保护新路径。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承德市成功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录,编制的《河北承德世界遗产城市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于2024年10月12日由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创建时间为2025年至2027年,成功创建后将全面提升承德文物文化事业的影响力。
强化资源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屏障。自2024年6月份起,高水准、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市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做好新发现文物的调查、认定、登记,全面排查梳理文物状况和底数,目前,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776处,复查率达88.78%。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建立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网络管理平台”,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体检”监测,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完成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国家第一批古建筑保护预防性试点项目,积累承德经验,实现文物保护从“被动修缮”向“主动预防性修缮”转变。
加强研究阐释,全面提升展示传播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高规格成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先后开展国家级、省级学术研究活动以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暨避暑山庄肇建320周年座谈会,深入挖掘研究、系统追溯整理、大力宣传展示承德历史文化,实现文博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双推进。全市备案博物馆达到18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5家。荣获全省“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博物馆整体水平。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参与“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国家级考古项目,重点抓好滦河流域考古调查和平泉东山头遗址发掘,探源中华文明。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高质高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盛世山庄·新春宫灯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列特展”等高水平展览,讲好文物故事,传播承德声音;举办2024热河文庙甲辰年祭孔活动,与山东曲阜孔庙直播联动,并参与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全球“云祭孔”活动,充分展现热河文庙作为皇家孔庙的文化魅力;设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保护与利用专项基金,社会征集启动资金1000万元,逐步构建起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文保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下一步,我局将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按照人民群众对文物文化生活的切实需要,在保护文物、繁荣文化、赓续文明中实干担当,抓紧抓牢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文保项目,做好第四次文物普查,开展好“2025·避暑山庄新春灯会”,积极参与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等相关活动,推动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共同提升。
主持人:
感谢陈识濡先生的发布,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举手示意。
长城新媒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彭瑛:
为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县二级分别以宣传部部长和主管文物副市长,副县长任双组长的“四普”工作领导小组,高站位统筹部署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召开“四普”专题推进会议,对我市“四普”各阶段重点任务进行合理安排部署;组织召开了全市“四普”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会议,对文物普查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和文物普查采集软件操作进行培训,确保“四普”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已全面深入开展“四普”野外实地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标准要求,对已经认定、登记的4253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加大新发现力度,做到“应普尽普、应登尽登”,力求全面摸清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以及保存状况;为更好开展工作,我局与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合作开展普查工作,采用无人机、专业相机、北斗智能定位仪,测距仪等专业设备进行文物数据采集,提升了普查质量及效率;成立市级专家普查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支援普查力量薄弱的县区,现已委派专家到高新区,围场县等地进行专业指导,加快推进我市“四普”工作进度;为按时完成四普工作进程加强督导检查力度,成立市级“四普”督导组,督导检查各县区“四普”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确保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在此期间,省四普办第六指导督导组多次到我市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相关问题解答,不断规范、完善我市“四普”各项工作。截至12月6日,我市共完成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776处,复查率达88.78%,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处,已超额完成省四普领导工作小组下达的12月底前各地市完成文物普查总量80%的工作进度。
承德日报新媒体部: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重要平台,我们是如何加强博物馆阵地建设?
杨坤: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备案博物馆达到1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5家。涵盖综合地质、历史文化、革命纪念、自然科技等,初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市级博物馆为中心,县级博物馆为支撑,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主体多元、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为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综合水平较高,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县属博物馆,我市组织开展“优秀博物馆”培育工作,首批入选3家博物馆,着力在基础设施陈列展览、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提质增效。同时,2024年,我市荣获全省“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平泉市博物馆、滦平县博物馆先后入选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积累中小博物馆创新发展、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等方面有效经验,带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承德电视台:近几年,我们开展哪些野外考古工作,下一步考古工作重点是什么?
石利锋:
近几年,积极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点开展“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国家级考古项目,一是平泉市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该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发掘的集墓葬与祭祀为一体的红山文化遗存,对于填补我市红山文化考古空白,开启探索红山文化聚落形态和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全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开展了滦河流域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各个历史时期遗址百余处,对于把握承德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承德贡献。下一步我们将以“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国家级考古项目为契机,积极争取省考古院承德工作站落地承德,并加大承德历史文脉研究力度,做好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与社会共享,让文物“活起来”。
承德日报:近年来,全市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保护手段上有什么新的尝试?
于洋:
除了传统的文物保护手段,我局还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牢牢守护历史文化根脉。建立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网络管理平台”,创新性编制了《古建筑预防性保护规程》《古建筑病害调查手册》,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进行勘查评估,提出保护建议,逐步建立起古建筑基本信息数据库。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文化遗产院合作建立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实验室,并与国内多家行业领军机构联合开展石质文物、唐卡、佛雕画像、古建彩绘等10余项科技保护项目,研究恢复古建筑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材料、技艺,破解古建筑保护难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承德文物科技保护的新道路。与中央美院共同组建了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对园内17处园中园遗址进行了数字化复原研究,举办了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让损坏的古建筑上线“复活”、云端“再现”,艺术再现了避暑山庄的盛世辉煌。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感谢以上记者的提问和四位发布嘉宾的权威发布和细致解答,以上就是我们本场发布会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的关注和出席,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