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着力构建生态防护、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林草产业、支撑保障五大体系
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展现新气象
图为2月14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省林草局供图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项目开工率、中央投资完成率等方面居全国前列;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森林碳汇量评估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碳汇潜力巨大……
2024年,全省林草系统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着力构建生态防护、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林草产业、支撑保障五大体系,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展现新气象。
2024年,河北省共签发3个省级总林长令,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高位部署推动国土绿化、森林草原灾害防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接续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绿色家底”更加厚实。2024年,全省完成营造林63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13万亩,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6%和226%。
202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政治责任,多次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工作。省政府建立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11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召开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动员会、推进会,科学防沙治沙。河北省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489万亩,在项目开工率、中央投资完成率等方面居全国前列。
张家口市肩负为首都“阻沙源、涵水源”的政治责任,高质量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项目,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周期实现缩减,重度以上沙化土地基本消失,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区域生态不断改善。
在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方面,2024年,河北省开展鸟类迁徙“护飞行动”和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专项整治,完成互花米草防治1410.5亩。加强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印发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和重要湿地名录,认定公布第一批次6个“鸟类天堂”,涿鹿桑干河、阳原桑干河、蔚县壶流河3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验收。
过去的一年,河北省林草资源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2024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24年6月,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多处濒危物种紫点杓兰的野生分布,其中最大一处为500余株。这是首次在小五台山区域发现紫点杓兰较大野外种群,在国内也较为罕见。
2024年11月,衡水滨湖新区工作人员在衡水湖保护区进行越冬候鸟调查时,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在湖面游弋。这是继2022年之后在衡水湖再次发现卷羽鹈鹕,表明衡水湖已经成为卷羽鹈鹕的固定迁徙停歇地。
2024年12月,省自然保护地项目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在开展河北永年洼省级重要湿地监测与评价项目过程中,拍摄到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这是该湿地第二次拍摄记录到青头潜鸭。
近年来,河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青头潜鸭在白洋淀、衡水湖多地栖息繁殖,褐马鸡种群数量在小五台山保护区持续增加,旗舰物种华北豹在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频频现身,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5种,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河北省“安家落户”,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2024年以来,河北省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产品供给能力,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保定唐县被列为国家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邯郸涉县、石家庄井陉矿区、张家口赤城县等多个县(市、区)颁发了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2024年,围绕充实森林“粮库”,河北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花卉和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产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全省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经济林60.2万亩,新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6.8万亩,新发展和提质增效花卉578万平方米,均超年度计划。(曹智 姚伟强 王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