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得甘露育桃李,春华秋实又一年。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届教师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截至2024年,我省共有专任教师110.5万人,其中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00万人。
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全面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优师资,建立城乡教师配置新机制
今年秋季开学,来自河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7名优秀毕业生入职威县第一中学。
“最近3年,我们学校招聘了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30余名教师,一批批优秀师范生,成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威县一中第一校长魏凤烨介绍。
曾经,“本地生源留不住,优秀教师招不来”是不少县域普通高中的困扰。但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备,教学环境的改善,毕业后选择回乡执教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让教育人才有序向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流动,我省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让教师源头培养有保障,自2018年以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
202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属公费师范生本研衔接贯通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为全省县(市、区)及以下行政区域培养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探索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新路子。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探索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开展公费师范生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扩大省属公费师范生本研衔接贯通培养规模,建设河北省国际教师发展研究院。
聚焦优质均衡,我省加速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短板,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个学期我担任盐山县田寨中心小学、圣佛中心小学和朱庄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8月31日,正在做开学准备的盐山县圣佛学区“走教”组体育教师李鹏坤说。
专任教师人数不足,是一些农村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019年,盐山县在圣佛镇探索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过程中,推行教师“走教”。
“走教”的推行,破解了乡村教育“小而弱”“散而困”的难题,既保障了课程开齐开足,也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省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力度,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超过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超过实际交流教师总数的20%。
今年,我省印发《实施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切实做好优化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教师转岗、调整、分流等方式,有效提高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全省交流教师2.8万人,每年选派1000名教师参与“三区”支教计划,招募1500名银龄教师。
■重师德,弘扬尊师重教社会新风尚
今年6月,省教育厅举办“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展示活动。来自全省的14名优秀教师,分享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爱岗敬业、立德树人、无私奉献、探索创新和自身成长的鲜活故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管理全过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近年来,我省各师范院校系统设计师德培育课程矩阵,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增设《教育家精神与新师范教育》等课程;打造燕赵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师德故事会等浸润式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师德成长档案,将志愿服务、乡村支教、家校沟通案例纳入师范生培养、评价过程。
针对在职教师,我省在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中设置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模块,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此外,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组织开展省市两级“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树立一批师德典型,在全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7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7个。以身边好老师引领更多好老师,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富时代内涵和社会影响。
安居方能乐教,乐教方能优教。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强化教师权益保障。
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部署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在各市设立学校监测点,持续巩固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治理成效。加强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一项项改革措施和一个个暖心举措,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提素养,人才梯队建设量质齐升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留住好教师,也需要培养好教师。
师范生是“未来的老师”。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开办师范专业高校45所,共有师范类专业352个,在校师范生18万人。
为优化教师结构,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省以“新师范”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河北师范大学为龙头,培育1个国家级、3—5个省级师范教育培养基地,探索“新师范”教育改革的河北模式,指导师范院校从管理服务、师范特色、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制定清晰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学科培养上,省教育厅以师范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调整为杠杆,指导全省师范院校调整师范类专业259个,新增特殊教育、心理、体育等6个急需专业,淘汰就业率低或认证不达标专业。
我省还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优先选取燕山大学应用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河北大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4个师资雄厚、学科基础过硬的专业开展教师教育,强化教育学科与理工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为高中培养一批学科素养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优质师资。
2025年4个师范专业首次招生效果良好,在吸引优质生源上效果明显。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省师范类院校探索“主修+辅修+二学位+微专业”的培养模式,确保师范生通过辅修、跨专业选课、跨学科科研项目等方式,有效实现未来教师知识结构复合化培养目标。此外,开设智能制造工程、音乐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等636个特色鲜明的“微专业”,2025年有4800余名学生完成修读。
教育强国建设,基点在基础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答题”。
今年4月,河北省燕赵名师进乡村活动走进正定县康桥御河幼儿园,为乡村教师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清晰的职业发展指引。
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将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确保教师素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10年以来,我省累计争取国培、省培专项资金超23.5亿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37万人次。
这是培养好教师的不懈努力——创新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设立了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燕赵名师—教育家型教师四个成长梯次。目前,现有省级骨干教师共计4476人,特级教师共计1097人,评选燕赵名师63人,5位教师、5位校长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今年我省还依托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开展中学在职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提升工作,首期培养300人。启动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培训改革试点,遴选5个国培试点县开展区域特色培训探索。
培根铸魂育新人。面向未来,我省将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育更多“大国良师”,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河北日报 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