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粒麦子增值,让农户种粮更有盼头
科技小院里的“面包博士”
今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付山(左)带着刘庄科技小院面包产品参加学校毕业直播活动。受访者供图
9月19日,从早到晚,付山接了近20个电话,微信时不时弹出新消息。
她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曲周县刘庄科技小院优质麦创业项目负责人。推进课题研究进度、沟通产品生产细节、对接销售渠道,付山很忙。
麦田“闯关”、想办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在科技小院,付山展开一场创业“大冒险”。看着眼前的面粉、面包,这个28岁农业博士生吐露着真心话,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自找苦吃”、知农爱农的新农人。
高能量师姐
“嘭!”9月19日17时,关车门的声音传进小院,杨欣起身往外走,碰上迎面跑进来的付山。
“月饼到了,大家快来搬!”听着付山招呼,袁葱、谭少卿也从屋里出来。
中秋节临近,付山带着刘庄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制作了6款不同口味的特色月饼。粗粮五仁、莲蓉蛋黄、椰蓉蔓越莓、山药五红……姑娘们俩人一组,把第一批月饼搬进屋。
作为科技小院的发源地,如今曲周已经建成16个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穿梭在阡陌之间,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深入一线了解民生、钻研学问。付山所在的刘庄科技小院,主要探索粮食作物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新思路,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农户种粮收益。
“这些月饼,都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面粉做的,你尝尝!月饼礼盒现在线上卖出去100多单了。”递给记者几块月饼,付山咬了几口面包。
从北京赶到曲周,开会、拉货、谈合作,忙活一天的她还没顾上好好吃口饭。
在小院研究生杨欣的印象中,付山总是热情满满。“师姐是个高能量的人,很‘社牛’,做起事儿来干劲十足。”杨欣说。
去年11月,曲周县王庄村的千亩示范田取得重要突破,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怎样给“绿色吨半粮”提供产业链支撑?付山想试试做面粉。
说干就干,她带着小院的学生,走访河北、山东多家大型面粉加工厂、小麦收购商,了解市场需求及缺口。回到小院,她们查文献、找资料,学习不同品种类型小麦的加工特性,还从村里收集各个品种的小麦,按不同比例做起配粉试验。
“半个月时间,我们一遍遍包饺子、做面条,试吃打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仪器设备,试验进展缓慢。”付山找到学校老师帮忙,几经周折得到去中国农业科学院实习的机会。她带着两个师妹回到北京,在农科院学习加工知识和技术,继续进行试验。
她们起早贪黑,反复比对手感、颗粒状态、吸水率等多项指标,两个月后,团队终于做出品质稳定的优质面粉。
“我们做了两种小麦粉产品,一种是石磨强筋面粉,适合做面包、馒头,一种是石磨紫小麦面粉,适合做面条、饺子。”付山告诉记者,小院跟曲周本地一家面粉厂合作,两款面粉生产了1000多袋,“我们还得继续开发优质麦高附加值产品,赋能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不服输的劲头
今年毕业季,中国农业大学为科技小院筹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
6月30日,来自河北、云南、海南、内蒙古、湖南等全国各地21个科技小院的学生,从乡村回到母校,搭起农研成果大集,并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他们的50余种“毕业作品”。付山带去的,是用曲周科技小院强筋面粉做成的法棍面包。
“增产实现了,如果不能增收,村民还是不感兴趣。我想让农民看到更多希望,让他们愿意种优质麦。”付山算了一笔账,农户种植普通小麦,目前收购价1.2元/斤,种优质麦价格可以提升15%,磨成优质面粉提升714%,一袋5斤装的面粉能做6条吐司面包,价格将再提升3到5倍。
于是,付山想把面粉做成面包卖卖看。
“做面包,保鲜、口感、健康这三者怎么平衡,就是一大难题。比如,面粉保留麸皮营养好,但麸皮颗粒会切断面筋结构,阻碍面筋形成和延展。”付山说。
面醒发多久、室温多高、盐糖怎么配比……带着一系列问题,她再次回到实验室。经过数百次测试,终于找到最佳工艺参数。
今年6月中旬,付山把内部面包品鉴会,办在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食堂。
“产品真丰富,面香味特别浓!”
“好吃,不黏牙有嚼头!”
…………
到了中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凑在桌前讨论着面包品质。
“过去十几年,我们曲周科技小院一直在努力探索,想让我们种的麦子变成更好吃的东西,卖上好价钱。”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说,“现在看来,我们离这个愿望越来越近了。”
面包做出来,怎么拓展销路又让付山犯了难。除了通过科技小院微信公众号线上推介、售卖,付山还联系曲周县里的面包厂、门店谈合作,然而收效甚微。
“没辙了,我就到镇上一家常去的连锁蛋糕店碰运气,没想到他们公司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很快,付山和这家公司建立起合作,科技小院的面包渐渐被更多人知道。
9月19日,安排好月饼物流派发事宜,付山备好两杯水,不一会儿,河北曲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帅龙来到小院。
“听说小院面包不错,我们有销售渠道,看看咱们能不能合作。”品尝完样品,吴帅龙和付山约定明天商讨合作细节。
初秋的北方农村,天气渐凉。傍晚时分,付山披上外套,终于有时间坐下歇一歇。
“现在我们国家自己产的面粉,也能做出口感和弹性非常好的面包,一点儿不输进口的小麦粉。”付山对记者说,“希望我们的面包早日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有情怀的新农人
杨欣记得,2023年她到云南洱海科技小院参加学习研讨,听到付山分享扎根农村的心得时,自己忍不住哭了。
“她觉得农民种田非常不容易,我们得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杨欣说。
事实上,来到曲周前,付山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曾担任海南临高菠萝科技小院院长。那些扎在地里研究菠萝种植提质增效、攻关病虫害防治难题的日子,在她的内心埋下了学农爱农的种子。
“一开始只觉得小院条件苦,感觉不到其中的乐趣。但慢慢就会发现,管护作物就像养孩子一样,用对了办法,它就长得好。田间效果出来的时候很欣喜,自己的研究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付山告诉记者,种菠萝做好土壤改良、养分管理,每亩产值就有保障,但来到曲周后发现,种植小麦玉米的产值仍然较低。
农民辛苦一年但收入不高,这让付山下决心把“优质麦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大面积应用模式探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希望通过产业链延伸,推动绿色增粮全链条发展与升级,提高小农户种粮收益。
50多年前,老一辈农大人在曲周改土治碱,让盐碱滩渐成米粮川;十几年前,张福锁教授团队开展华北地区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道路研究,帮助农民绿色增产;如今,新一代科技小院人致力于延长产业链,让每一粒麦子增值。
“这些孩子田里跑,地里钻,特别不容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食堂师傅韩中财对付山印象深刻,“常常是食堂快下班了,她才匆匆赶来,有时还浑身是土。”
在试验田种植小麦那段时间,付山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阅读文献、完善方案,准备物资、到地里观察麦苗长势,有时一忙就到了晚上8点。时间长了,韩中财记住了这个姑娘,见她没按时来,就会给她留一碗热汤面。
“创业的苦说不完,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变数。”付山微微一笑,坦言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极限挑战,但日子仍是快乐的。“我每天都在修炼和成长,像食堂韩叔、帮助我的合作伙伴,他们带来的温暖,也给我很大力量。”她说。
从小麦种植到食品加工再到市场销售,这两年,付山迎来一个又一个知识盲区和未知风险,她见招拆招,边干边学,在试错中寻找着答案。
推动优质麦全链条增值,很多人期待付山大展身手。面对大家的期望,她常用八个字鼓励自己——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 刘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