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在戈壁滩拔地而起,一个个援疆项目在产业园落地生根,一箱箱新疆特产“飞”入百姓家……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这片发展的热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天山脚下蓬勃生长。
产业兴则百业兴。“十四五”期间,河北在对口援建巴州、二师过程中,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为牵引、以市场为纽带,引入新能源、纺织、绿色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一排排光伏板在广袤的戈壁滩上逐光而列,当一朵朵棉花经过精梳细纺变成高端纱线,河北与新疆共同浇灌的产业之树,正稳稳扎根、茁壮成长。
搭建平台
“小组团”撬动大产业
9月8日,巴州鸿晟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质检员正在检验产品。侯淼摄
焊接、层压、装框……9月9日,位于河北巴州产业园区的巴州鸿晟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晟新能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块块光伏组件下线,即将运往且末、木垒等地光伏工程施工现场。
鸿晟新能公司隶属于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北援疆引入的新能源链主企业,总投资2亿元建设了光伏组件+光伏支架项目。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这家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巴州?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张山说,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北巴州产业园区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坚定投资的关键。
9月8日,巴州鸿晟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质检员正在检验产品。侯淼摄
8小时内办好营业执照,24小时内办好备案及税务登记等手续,48小时内办好厂房租赁手续……在园区大力支持下,2024年6月,鸿晟新能公司一期年产1GW光伏组件和1GW光伏支架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今年8月,二期年产2GW光伏组件项目接续建成。目前,公司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带动就业180余人。“园区服务保障很到位,这坚定了我们扎根新疆的信心。”张山说。
近日航拍的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是河北与巴州共建的产业援疆示范园区,是河北产业援疆的“主平台”。2023年5月,9名第十批河北援疆干部来到这里,肩负起产业援疆的使命。园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一办五局”业务专干均由援疆干部担任,通过“小组团+共建+托管”的创新机制,引进河北“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投产即达效”理念,释放出强大发展动能。
为让企业轻装上阵,“十四五”期间,河北投资1.07亿元在园区精心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绿色装备产业园,新建16栋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完善的生活设施。
在鸿晟新能公司的拉动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在园区集聚。逆变器、箱变、储能、管桩等企业陆续落地,还有16个上下游项目正在谋划布局,力争到2030年形成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储电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条。
园区是产业项目的集中承载地。“十四五”期间,河北聚力打造河北巴州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建设,配强产业基础,吸引晨光植物蛋白、鸿晟新能、金达电力、华裕蛋鸡等一批项目落地。目前,共培育在疆规上企业25家,总投资323亿元,落地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产业援疆不只是单纯的拉投资引项目,更主要的是激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产业援疆处负责人段朝阳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吸引了一系列上下游企业入驻,巴州和二师多个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呈现从“1”到“N”的裂变。
经过多年培育,巴州和二师新能源、生物、纺织、化工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并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带动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精准招商
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6月19日,九色鹿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张晓超摄
近日,在位于二师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九色鹿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纺纱机不停运转,一摞摞皮棉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等多道工序后,变成一根根纤细的棉纱。
“每天生产高精密棉纱14吨左右,产品供不应求。”新疆九色鹿纺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顾杰说。
棉纺织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此前当地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生产水平低,附加值有限。
如何盘活受援地特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找到“源头活水”?河北给出的答案是:缺什么招什么,短什么补什么。
“针对当地棉纺织产业现状,我们精准对接河北企业,引进高端针织纱项目,助力铁门关纺织产业提档升级。”保定市援疆干部、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伟涛说。
2024年11月,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补齐当地高支纱生产短板。预计年销售收入4.62亿元,年利税上千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
“目前,二期纺纱、三期针织和服装生产项目也提上日程。届时将构建起从棉花种植、皮棉加工、针织纺纱、针织面料到服装生产的全产业链体系。”顾杰说。
聚焦当地主导产业,河北援疆重点规划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5条主招商链,农机装备、电气设备等10条子招商链,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差异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推动招商项目数量、质量、实际投资量“三量齐升”。
“我们还组织巴州、二师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参加廊洽会、亚欧商博会、丝博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发挥平台优势,做好招商推介,深化交流合作。”段朝阳表示。
6月30日,邢美矿业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矿井运行情况。张晓超摄
巴州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石家庄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推动河钢数字与邢美矿业实施智能矿山建设项目,按照“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理念,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采煤系统等九大智能化系统。
“项目建成后,矿山生产效率预计提升30%,能耗降低15%,安全管理将实现全要素数字化管控,为当地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方案’。”项目负责人崔自强说。
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双丰化工园区是南疆地区最大的化肥生产集散基地,拥有化肥生产企业22家,但缺少第三方化肥检测机构,制约了化肥产业链的发展。
“为填补这一空白,今年3月,我们引进河北苏遴优选公司。”张伟涛介绍,该公司将建设高标准的检验检测中心,为化工园区化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检测服务,打通化肥产业链最后一环。
一个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产业集群拔节向上,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新动能。截至目前,河北援疆累计签约项目金额12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27个,落地企业69家。
开辟新路
新疆特产“飞”到百姓家
9月8日,库尔勒市阿瓦提乡梨园里,梨农正忙着采摘。侯淼摄
又到丰收季节,库尔勒市阿瓦提乡梨园里,累累硕果压弯枝头,青翠透亮的香梨泛着诱人光泽。
梨园主人艾山·尼牙子领着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麻利地采摘、分拣、包装,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以前,每到丰收季节就发愁卖不出去。现在,梨子还挂在枝头就有人上门下单。”艾山·尼牙子说,在河北援疆干部的帮助下,他们与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市北国超市签订收购协议,“梨子不愁销路,最高能卖到每斤3.5元”。
装车完毕,一箱箱香梨通过公路冷链运输运往3000多公里外的河北,摆上超市货架,让当地百姓品尝到来自新疆的“甜蜜”。
巴州盛产香梨、红枣、辣椒、番茄等特色农产品。然而,受运距、物流等条件限制,巴州特产一度存在“出疆难”问题。
近年来,河北援疆充分挖掘河北市场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巴州特产出疆新模式、新路子,着力构建“大流通+精准化”销售矩阵,促进巴州特产在河北销售。
红枣、核桃、葡萄干……在位于沧县崔尔庄的沧州红枣交易市场,新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内优质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前来品鉴、预订的客商络绎不绝。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我们建立以干果为主的展销中心,把新疆干果集散到全国市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援疆干部、巴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建勇说。
不止于此。依托京南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首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以鲜果为主、干果及其他产品为辅的展销中心;依托廊坊市华北最大冻品库建立以畜产品为主的展销中心;依托石家庄市及周边消费市场建立综合性展销中心——四大展销中心成为连接冀疆特色农产品的纽带。
“每天都能喝上香醇浓厚的新疆酸奶,太幸福了!”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紫阁小区的王丽霞,每天下班都会到小区门口的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转一转,新疆的酸奶、大枣是她的最爱。
“经河北援疆牵线搭桥,我们与巴州疆淘农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他们组织货源,我们负责营销,质优价美的新疆好物备受欢迎。”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负责人陈春鹏说,小店开业一年来,平均每月销售5万元左右。
像这样的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在河北有近百家。近年来,河北援疆通过资金补贴、产业引导、货源对接等方式,支持各市选取人流量大、消费潜力大的街区,新建批发零售和电商销售相结合的新疆农特产品专卖店,带动新疆农特产品外销。
“我们每一名援疆干部都是‘带货达人’。”郑建勇说,省、市两级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均有工作人员,积极组织“香梨入冀”“新疆好物”等展销推介活动。同时,时刻关注当地农产品销售动态,走到哪儿就把新疆特产推介到哪儿。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河北援疆多渠道促进新疆农特产品在冀销售130余万吨,销售额近160亿元。(任学光、张晓超)
|援疆故事|
防沙治沙5000亩 为沙漠披上绿装
7月14日清晨,唐山市援疆干部、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农万物公司”)总经理孙海波抓起一顶遮阳帽,钻进一辆皮卡车,向沙漠深处驶去。不一会儿,远处的沙丘渐渐清晰起来,一棵棵绿色的小树苗迎风摇动。
“我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这些树苗,今年5月种的小苗已经长到膝盖这么高了!”望着沙地上的点点绿色,孙海波不禁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沙漠里种树,可不是挖个坑、栽棵苗那么简单。”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常年面临风沙侵袭,生态环境脆弱。2023年10月,唐山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协调唐山投资控股集团在且末县成立唐农万物公司,拨资金、派团队,启动实施5000亩防沙治沙国土空间绿化项目。
尽管孙海波和他的团队有绿化工作经验,但沙漠植树的难度仍远超预期。“刚推平的沙丘,一场大风过后又恢复原样。树苗刚长出新叶,转眼就被高温烤干。”孙海波回忆起来满是心酸,每一个环节,都比一般绿化施工困难数倍。
但大家没有气馁,经过不断试种,最终选定了极具耐旱、耐盐碱特性的蛋白桑,其根系可深扎地下5米,固沙能力是普通灌木的3倍以上。通过反复试验,他们总结出一套有效方法——铺地膜、深栽苗、勤补种、浇足水,使树苗成活率逐步提升。
如今,1.7万株沙枣和沙棘、1920万株蛋白桑,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三年后,这些蛋白桑小苗将进入成熟期,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农民增收。”孙海波说,他们将着手蛋白桑全产业链开发,打造蛋白桑茶等特色产品。
“我们不仅要为当地治理一片沙漠,更要为这里留下一份可持续的产业。”孙海波说,他们将通过“资金投入—技术输出—人才培养—产业反哺”的机制,让援疆成果持续发挥效益。(张晓超、侯淼)
盐碱地“解锁”丰产密码
7月15日,和硕县新塔热乡30亩旱碱麦试验田内,大型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中穿梭,饱满的麦粒倾泻而下,落入运输车里。
“麦子长得真好!”新塔热乡副乡长汪要浦站在麦田里高兴地说,这块试验田展示了抗盐碱、抗干旱、耐瘠薄小麦新品种的优越性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了种粮新选择。
和硕县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如何充分利用盐碱化土地种植粮食作物,成为张家口市援疆干部、和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侯杰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张家口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侯杰经过多方调研,了解到沧州有抗盐碱、耐干旱、耐瘠薄的冬小麦品种——捷麦19、捷麦20,于是引进了一批到和硕县试种。
他们发现,捷麦系列比当地小麦表现出更好的抗盐碱能力,其中捷麦20表现尤为突出。“第一年试种,捷麦20每亩产量就比当地小麦高出30公斤,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非常适合制作面条、馒头等传统手工面食。”试验结果给侯杰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于是,他们把捷麦20带到若羌县、且末县等地,将试种面积扩大到500亩,并于2023年8月成功申报国家南疆耐盐碱小麦区域试验,连续两年通过国家区域试验,目前已成功进入生产试验。
“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捷麦20平均亩产527公斤。”侯杰高兴地说,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为旱碱麦在新疆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接下来,他们将通过“以种适地”形式开展盐碱地改良,助力当地进一步释放土地资源价值。(张晓超、侯淼)
给矿山装上“云端大脑”
9月20日,位于库尔勒市的塔什店矿区一号矿井地下600多米处,采矿工人操纵机器凿岩开壁,把深藏在地底的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出。与此同时,地面上的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实时监测地下矿井内的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通过智能化改造,矿井工作面的智能掘进、智能采煤、主辅运输、安全保障等智能系统,逐步实现远程控制,这使井下工人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产量却大幅提升。
塔什店矿区一号矿井由河北产业援疆重点企业——新疆邢美矿业有限公司开发,去年7月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今年2月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在矿井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着力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努力打造安全生产高效企业、绿色智能领先企业。”邢美矿业生产矿长刘标说。
但矿山的智能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设备智能化,而是涵盖地质、掘进、采煤、运输、安全、经营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专业技术支持。了解到邢美矿业的难题,石家庄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联系、多方对接。最终,有成熟经验的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邢美矿业达成合作,把建设智能矿山的想法落了地。
利用河钢数字自主研发的WeShyper(威赛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计算全链路;搭建AI视频管理平台,实现24小时监测、动态管理维护……一系列智能化改造,推动矿山生产向全环节减人、增效、安全演进。
“智能化建设,相当于给矿山装上了一个‘云端大脑’,实现生产数据实时汇聚、设备状态智能诊断、安全风险精准预警,推动资源开采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河钢数字项目负责人崔自强表示。
目前,矿山智能化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建成后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安全管理实现全要素数字化管控,为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方案”。(张晓超、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