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巍峨的西柏坡纪念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初春的西柏坡,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一片勃勃生机。在这里,满是前来追寻红色足迹的人们。暖风吹着这片红色的土地,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西柏坡有着别样的宁静与祥和。
在党的百余年辉煌历程中,西柏坡这个耀眼的红色地标,始终闪耀着光芒。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迈开了“赶考”的坚定步伐,新中国也从这里走来。
时至今日,西柏坡始终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缅怀历史,在此感受那份独特的厚重与活力。
3月14日,我们驱车前往这里,寻访这片烙满光辉印记的红色土地。
一 “赶考”初心未改
前往西柏坡的路上,窗外不时驶过一辆又一辆的大巴和小轿车。这些车辆与我们驶往同一个方向,载着一批批参观者来到这片红色土地上,回忆峥嵘岁月,探寻精神财富,汲取前行力量。
76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那一年,毛泽东等领导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开启了进京“赶考”之路。
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内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翻开的早已泛黄的日历,日期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
临行前,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时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如今,参观者们站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下,大大的“赶考”两字依然夺目。
进京“赶考”前那段对话言犹在耳——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字字千钧,意味深长。
“赶考”揭示着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石家庄学院大一学生朱梓露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感悟。去年12月5日,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她终于有机会来到这个在电视剧里、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过无数次的地方,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西柏坡,却感觉对它无比熟悉。听着讲解员的讲述,她心潮澎湃:“西柏坡不仅是一个红色地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蕴含的‘赶考’精神是指引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前进的精神火炬。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心头始终萦绕着“赶考”情结、始终未敢忘记“赶考”意识和代代传承的“赶考”精神。这场考试还在继续,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3年7月,曾多次到过西柏坡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在九月会议旧址同平山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还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彪炳史册,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一以贯之。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共产党人接力“赶考”一棒接着一棒,清醒和坚定一脉相承。
3月14日,游客在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田恬、赵瑞雪 摄
二 走进西柏坡
在西柏坡纪念馆景区内,有一片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的土坯房院落,这里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这里有毛泽东同志旧居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等12处旧址。
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建设制定了蓝图……从“三大战役”到“两个务必”,从《中国土地法大纲》到进京“赶考”,西柏坡成为当年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更在后来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
眺望静静流淌的滹沱河,回首那段紧张又充满希望的岁月,西柏坡精神在中华大地凝聚起前行力量,指引英勇的人民创造着辉煌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就是晋察冀的抗日模范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优越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发源于山西的滹沱河从此地蜿蜒而过,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的冲积平原,使得平山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由此,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驻地的理想选择。
当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村,先是借用了村东头的13户民房,根据需要又修建了部分房屋,围起一道围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为适应战争环境,对外则称“工校”或“劳大”。不久后,毛泽东等人来到西柏坡,中国革命的指挥部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
在毛泽东同志旧居院里,记者看到有一块颇有历史感的石磨盘。“当年五大书记就经常围坐在这个石磨盘边研究时局、讨论战事,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王露橦说。那时或许谁都未曾想到,一代伟人在这里发起大决战,在这里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此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这是中共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作战的中心,中央军委作战部办公的地方。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挥了二十四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据王露橦介绍,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对前线发布命令。据统计,在西柏坡期间,他亲自起草的电报就有400多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过无线电报与前线保持密切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为战斗提供有力的指挥支持。
环顾这间不大的屋子,除了三张桌子还有几把旧椅,墙上挂着两张地图,桌上还有一部手摇式电话机。在这里,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后来,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给打败了。”
看着作战室内墙上挂着的作战图,时间仿佛又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那段紧张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强调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等。九月会议确立的政治规矩为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8年秋至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的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先后打响。三大战役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胜利,更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时,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人民支持,最终实现彻底胜利。
西柏坡作为这一伟大战争背后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跨越。
2024年10月1日,游客在西柏坡景区参观游览。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 摄
三 描绘新中国
“毛主席呀……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眼看到了冬天了……给您捎去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封署名“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的信件,让来自秦皇岛的游客陈爱文久久驻足。
这是来自翻身农民们的肺腑之言,喜悦、激动的心情从字里行间往外迸发。
这封信让同为农民的陈爱文心潮澎湃,她想起了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从给农民分地,到取消农业税,再到给我们农民的各种补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农民从翻身解放到当家做主,我是打心眼里感谢党。”陈爱文激动地说。
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1947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来自晋察冀、冀晋、察哈尔等解放区的1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在这里出台了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后来彻底的土地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解放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都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区农民支前热火朝天,大家踊跃参加战地勤务,抬担架、救伤员、送弹药、运粮食……“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我们就保证送到什么”成为他们共同的心愿和呼声。
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一幅名为《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油画吸引着我们。
时间再次回到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
位于中共中央旧址院落内的西北角,有一间不起眼的土坯房,在1949年3月的几天时间里,这里成为临时会场,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的会场,陈设简陋……“当时召开会议时,屋内摆放的桌椅都不是统一的,几张旧沙发摆在前面,后边的座位是临时凑起来的。”王露橦说,这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
76年前的这场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还在这场会议中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今天,再一次回首往昔,回看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经历,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世情在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考题”亦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面向鲜艳的党旗,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共产党人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初心不改。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几个来自山东的大学生从济南来到西柏坡,她们用年轻人的方式在这里追忆先辈的足迹和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当好宣传者、践行者,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西柏坡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卢润彩的话语坚定有力。
【采访札记】
在探访西柏坡途中,我们结识了来自山东的大学生,几个20岁左右的姑娘,乘着高铁风尘仆仆赶来,领头的班长于子涵说,这是她们自发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之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去看一看先辈奋斗过的地方,汲取前进的力量。”“到‘赶考’的地方完成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我们的一次‘赶考’。”一双双不染风霜的眼睛,怀揣着满满的对祖国清澈的爱,那份青春的蓬勃,感染着每一位遇见她们的游客。
一路同行,瞻仰革命先辈们的旧居旧址,那一间间普通的土坯房、一张张斑驳的桌椅……当瞻仰毛泽东同志曾居住的土坯房时,有个姑娘踮起脚尖细看桌子上的陈设,窗棂间透过的阳光照在她和同伴青春的脸庞上,让人恍惚间仿佛又看到当年照亮中国命运的那点点星火,又照到了新时代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那些红蓝箭头交织的战役图,那些泛黄的电报稿,那些煤油灯下彻夜不眠的身影,正在跨越时空,化作基因密码,在年轻一代滚烫的血液中流淌,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正用新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赶考”答卷。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田恬 赵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