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邺城遗址:唤醒沉睡的“千秋门”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27 13:46:54
分享:

  从文献走入现实,首次完整揭示东魏北齐宫城西门真貌

  邺城遗址:唤醒沉睡的“千秋门”

图为邺城遗址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门西南阙台。何利群供图

  “宫城西有千秋门”——古籍文献《邺中记》所载属实吗?

  历史上,邺城宫城布局,深深影响了隋唐以来的中国古代宫城建制和都城规划。但是,长期以来,邺城宫城布局因文献记载简略而争议不断。经过连续数年的系统性发掘,去年参与考古的人员首次完整揭示了邺城遗址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门的真实面貌,并初步推测其正是文献记载中的“千秋门”遗址。

  “这是继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之后,我国中古时期再次发现保存完整的宫门遗址,堪称‘中古时期宫门建筑的活教材’,为揭示中国古代宫城建筑格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宫城区发掘领队何利群说。

出土的瓦件。何利群供图

  沉睡的“千秋门”,结构与细节令人惊艳。

  记者了解到,西门遗址平面呈独特的凹字形,为内收殿堂式城门。门址主体由夯土台基、夯土连墙及双阙三部分组成,南北面阔约38米,东西进深19.6米。台基上残留3列8排柱础破坏坑和夯土隔墙。门址东侧设有三条斜坡慢道,西侧对应处铺有三条砖砌甬道,确认城门中部曾开三门,凸显其作为宫城西门的等级与气派。引人注目的是门址两侧曲尺形双阙,均为“一母二子”形制,保存完整。北阙母阙长近11米,北子阙连接北宫墙。南侧阙台与北侧阙台基本对称、规模相当。阙台内外均有包砖沟槽,宫墙内侧有较多保存较好的红彩墙皮,展现出北朝时期宫阙建筑的精致工艺与等级规制。据悉,西门门址这种对称布局与北魏洛阳城阊阖门平面布局极为相似,仅规模略小,但保存更完好、平面结构及细部做法更清晰明确。

  据介绍,发掘中出土大量砖瓦类建筑构件,包括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瓦件等,其中两件文物尤为特殊:一是门洞附近出土的石狮门砧,雕刻精良、形态威武,系邺城遗址首次发现,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该类遗物;二是桃心形瓦钉帽,造型独特且为同期罕见。这些遗物印证了文献中北朝宫室“重威仪、尚华美”的记载,更与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中的“门楼图”形成呼应,为复原古代宫门建筑提供了直接依据。

  “邺城宫城布局的再发现,深化了对北朝宫城形制的认知。”何利群告诉记者,邺城遗址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开创的“中轴对称、分区分布”的布局方式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据了解,过去十年对宫城区的发掘是邺城考古队首次对东魏北齐时期的宫城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目前可基本明确,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至少由内外两重宫墙围合而成,宫城设计和功能分区规整谨严,其“三重门阙、中轴对称”的设计理念成为隋唐宫城制度的直接源头。

  “‘千秋门’从文献走入现实,为研究古代都城空间规划与礼仪制度提供了全新视角。站在遗址前,我们触摸的不仅是砖石夯土,更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何利群说,从1983年至今,邺城考古历经40余年耕耘,从确认曹魏铜雀台到揭开北齐宫城之谜,不断刷新着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邺城遗址考古始终与保护利用紧密结合。“千秋门”的发现,是邺城考古的重要进展,其发掘成果为正在推进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