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科技帮扶让阿里产业旺、民生安、生态美
河北智慧在雪域高原落地开花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甲子轮回,西藏的变化翻天覆地,在这份发展答卷上,河北科技的印记愈发鲜明。
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当地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省科技厅多维度发力,与西藏阿里地区行署签订《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支持阿里地区创新发展协议》,先后派出5批专家赴阿里地区,扎根高原一线。2022年在科技部二司指导下,省科技厅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阿里地区行署,开展“四方三地(札达县、日土县、噶尔县)”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试点工作,建立四方会商机制,积极整合高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多方创新力量,通过系列精准化、长效化举措,让先进技术扎根高原,为阿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4年6月18日,日土县白绒山羊原种场,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羊绒质量。(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赵 杰摄
铺就提质增收富民路
“1355元,成交!”
2023年第四届中国日土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产品竞拍活动现场,经过激烈角逐,超细羊绒以每公斤1355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羊绒竞拍价格的历史新高。
日土县是世界山羊绒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日土绒山羊毛色较杂、产绒量低,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
改变,源自河北科技援藏团队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
据介绍,山羊绒越细穿起来越舒适,保暖性也更好,所以一直是以细为贵,而且白色比杂色值钱。一直以来,提高细度、白度和长度,是他们的研究重点。
“十四五”期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月琴带着团队扎根阿里,从饲养草料着手,实施了《阿里地区羊优秀种质资源挖掘与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在草场取样检测营养成分,研发科学饲料配方,推广标准化养殖。
如今,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日土白绒山羊平均产绒量提高90克,14微米以内超细绒占比超70%,产绒量和羊绒品质显著提高。
2023年,日土县共生产并拍卖羊绒40.18吨,实现销售收入1298万元,惠及93%的农牧民,平均每户增收5500余元。
“那一年,我家仅羊绒这项收入,就将近8万元。”日土县龙门卡村村民桑白旺久高兴地说。
摸实情、找症结、定对策,近年来,河北科技援藏团队深入当地农牧区一线,重塑产业价值链,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在札达县,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黄酮类活性成分,被誉为“黄金果”。但沙棘种质混乱、标准化种植技术缺乏。
河北藏诺养正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石家庄藏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中医药大学和西藏札达沙棘农牧科技公司,组建专业技术攻关团队。
团队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解析沙棘特殊活性成分,建立“成分—功能—应用”关联模型;借助基因组分析筛选优质基因,实现优质沙棘精准选育,通过优化育苗基质与肥水配比,形成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20亩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80亩种植区,他们还开发出原浆产品。曾经藏在高原无人识的野生沙棘,变成了能帮群众鼓起腰包的“生态金果”。
织密生命保障防护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阿里地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极端,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这也成为当地孕产妇死亡的主要诱因。
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生杜辉报名加入河北省援藏工作队,在阿里地区医院妇产科工作。
“乍一看,这儿的医院也差不多,都有门诊楼、住院楼等。但一开展工作,就发现条件艰苦太多了。”杜辉说。
2013年8月的一天,医院来了一位足月妊娠子宫破裂患者,腹腔大量积血,情况危急。
“即便是在血源有保证的大城市,这个手术也十分棘手。但如果不手术,患者会面临死亡风险。”杜辉没有犹豫,决定马上安排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后来,患者家属送来了洁白的哈达,阿里不少藏族群众也都知道了这位医术高超的河北医生。
援藏期间,他迎接了3000多个新生命平安诞生,指导抢救危重患者80余例,完成阿里第一例子宫肌瘤剥除手术……
不仅是手把手带教,提升阿里当地医护实操能力,河北省科技援藏干部还搭建高危孕产妇转运绿色通道,让紧急情况能快转运、早救治,开展专项培训,把知识送到基层一线。
三年援藏时间,阿里孕产妇死亡率降至历史新低。
为进一步精准破局,202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再次牵头,联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启动“特高高原妊娠高血压疾病诊疗技术与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团队通过采集七县1000例病例,建立超高海拔专病数据库,让病因研究和诊疗方案有了数据支撑。同时,他们构建了“筛查—预警—救治—管理”全链条体系,深入探索高原特异性致病因素。
目前,阿里地区病例数据采集框架已搭建完成,首批15名骨干培训与50人次技术支援也已落地。预计到2026年,阿里地区将完成高危因素分析、实现全员培训覆盖,真正实现降死亡率、提诊疗力的目标,母婴安全防护网在高原越织越密。
描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阿里,土壤缺乏营养,降水量少,历年植树造林效果不佳。在高海拔地区植绿、护绿,是阿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花卉研究中心副主任边光亚带领的观赏植物团队从吉林、内蒙古、新疆等高寒多风地区精选33个树种,涵盖常绿树木、落叶乔灌木等五大类,在噶尔县开启“高原植绿实验”来筛选适配树种。
团队创新推出“温室育苗+露地定植”模式,优化起苗、冷藏运输环节减少苗木损耗;引入滴灌技术,精准控肥控水大幅提升成活率;开展油松播种、丁香扦插嫁接试验,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树木生长情况。
他们像对待孩子一般精心养育树苗。
如今,通过技术改良,油松、云杉等10余种树种已在阿里高原扎根,噶尔县试验基地也成了当地首个“高原生态样板”,曾经的沙化地,渐渐有了生机。
维持生态平衡,既要护绿,也要合理用绿。
阿里地区地域辽阔、海拔高,全地区草地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1.7%。这些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使畜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当地饲草产量低、品质不稳,并且饲草供给季节性不平衡,冬季饲草短缺,部分草场超载过牧便会加剧草原退化,形成“饲草缺—过度牧—草原退”的恶性循环。
为此,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高立杰教授团队引进抗寒耐盐碱品种,推广苜蓿与燕麦间作、羊草混播模式,借生物特性提产改土。落地卷盘式喷灌水肥一体化系统,让精准灌溉惠及草场。他们还验证苜蓿一年两茬可行性,引入标准化加工工艺减少营养损耗。
目前,噶尔县已建成30亩饲草示范田,首茬苜蓿已收割完毕,100余人次牧民、技术员接受培训,为后续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在阿里,科技已融入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修复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河北将持续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以更精准的技术供给、更长效的帮扶机制,让科技之花在雪域高原结出更多硕果。(王璐丹 屈钰琪 张晓冬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