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党员殷福生讲述抗战经历:
“我的任务是送信和站岗”
7月9日,殷福生接受记者采访。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7月9日上午,记者冒雨赶到石家庄新华区一处普通居民社区,见到了百岁老人殷福生。
“我1925年出生,老家是任丘市东大坞村。”坐在记者对面,殷福生老人笑着说,“1941年就在村里抗战干革命,1942年入了党,我的任务是送信和站岗。”
雨后,室内外一片清凉。多年前的记忆经老人讲述一一呈现。
“我父亲是扛长活的。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我和小伙伴王崇就出去拾荒、捡柴。”殷福生回忆,“日军在我们村有据点,在村东南建了一个岗楼,里面有一些汉奸。”
老人介绍,当时县区干部秘密深入各村镇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并建立起基层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为利于开展抗日,全县划为9个区,东大坞属于一区。
“一区的干部常来我们村。为了安全,都是晚上来。”殷福生说,“区里有了最新指示,我和王崇负责给各村送信。送信的路上也不安全。村里往南去的话,要经过一条路,敌人经常在路上巡查。离得老远我们就趴在地上听,路上没动静了才跑过去。到了联络点,不能喊也不能敲门,我俩一人蹲下,另一人站在肩膀上翻墙进院。”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斗争环境变得极端残酷。当年,殷福生秘密加入共产党。
“入党是保密的。后来我才知道,我父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殷福生说,“组织上决定,除了送信,区里开会我们在外围站岗保卫。”
那时,鬼子经常包围村庄,搜查八路军。他们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工作,十分危险。1942年下半年,殷福生的一个远房叔叔被杀害,还不到30岁。
“我们不想在村里受气,想去参加游击队,扛枪打仗。”殷福生说,“听说游击队在野王庄,就商量着去找。当时就想着,给我一支枪,打鬼子去。但因为游击队装备少,再加上村里的革命工作也需要,我们没去成。”
“鬼子和汉奸很霸道,上街随便拿东西。”殷福生老人说,“为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当地开展了锄奸反特活动。区小队队员装成赶集的,挎个篮子,里面有葱、蒜,还有枪。有一天,一名伪军队长带人上街抢东西,就被区小队队员除掉了。把老百姓高兴坏了。”
“1945年日本投降了,我们这里土改了,有饭吃了。”殷福生说,1946年8月,他参军入伍,第二年就参加了保北战役。(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