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发布“百县千品”促残疾人就业工程实施方案
特色手工,帮更多残疾人敲开就业门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通过劳动获取收入、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是很多残疾人的期盼。
自2022年第一期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河北省培训残疾人6.89万人次,城乡新增就业6.21万人,全省建成180家辅助性就业机构,任务目标超额完成,各地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也应看到,残疾人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如何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怎样解决岗位“适不适合”“稳不稳定”的问题,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近日,省残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百县千品”促残疾人就业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底,全省167个县(市、区)培育1000余个特色手工产品,带动1万名以上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增收。
“手工产品生产周期短、收益见效快、生产方式灵活,比较适合残疾人参与。”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挖掘县域特色手工项目,打造“百县千品”残疾人手工品牌,近3000人通过从事手工文创产品制作改善了生活。
深入实施“百县千品”促残疾人就业工程,根据方案,未来5年,河北将进一步培育“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特色项目,加强技能培训,完善产销对接平台,帮助残疾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我们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摸排机制,全面挖掘具有县域特色的手工制作项目。”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残联将通过实地走访手工企业、工坊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意工匠等,结合残疾人特点,筛选需求量大、时尚前沿、易上手的手工品类,梳理就业创业项目,建立产品目录,并纳入项目库进行动态更新管理。
围绕技能培训,残联、人社、文旅、商务、妇联等部门将整合资源、集成力量,打造以手工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特教学校、“美丽工坊”工作室等为载体的培训网络,并采用线上视频、线下“小班制”辅导等形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各地还将加强残疾人工匠、技能型人才、领军人才培养,扶持成立一批残疾人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名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培训。
在河北省残疾人新业态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展厅里精美的剪纸、皮雕、烙画、钩编作品,都出自河北省各地残疾人之手。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集产品展示、直播销售于一体的常态化展厅,为“百县千品”手工产品搭建产销平台。
聚焦拓宽销售渠道,方案提出,各地残联将动员引导文旅景点、商业综合体、展会主办方等社会力量,因地制宜设立残疾人手工产品实体展销馆、专柜专区,河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也会开设专区,定期进行直播带货。此外,省残联还将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展示手工产品制作过程,讲好残疾人就业创业故事,不断提升“百县千品”品牌传播力、影响力。
帮助残疾人通过指尖技艺,实现稳定就业、技能增收,离不开政策服务支持。
“我们将和人社、文旅等部门一起,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残疾人家庭手工工坊发展,对从事残疾人手工产品生产制作及销售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省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将按规定,对纳入“百县千品”项目库的企业、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收费减免、金融补贴等方面的帮扶,支持企业成长发展,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