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冀”忆|文化交融 同心筑梦——河北“十四五”对口援疆答卷文化篇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15:36:55
分享:

  9月的库尔勒风帆广场,晚风轻拂,灯火璀璨。

  河北民歌《小放牛》旋律悠扬,马头琴合奏《万马奔腾》气势恢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以“冀疆情深 同心筑梦”为主题的“春雨工程”河北省文化志愿服务走进新疆巴州交流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

  这场跨越三千多公里的文化“走亲”,是冀疆两地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河北援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冀疆情深”“情满天山”等品牌项目,在文艺创作、阵地建设、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文化润疆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6月21日,第二届“西海秦博杯”Hobie帆船公开赛在博湖县博斯腾湖举行。秦皇岛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优秀文化润心田

  “河北民歌动听、杂技精彩,让我对燕赵文化心生向往。”9月16日,在二师二十九团梨华社区举办的2025燕赵精品剧目进团场首场活动中,当地观众刘建宁连连称赞。

  “我们每年都来,就像走亲戚一样,这次特别准备了河北民歌《回娘家》、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等经典节目。”河北省歌舞剧院带队负责人赵冰峰表示,未来两个月,演出团队将分赴焉耆、博湖、和静及二师各团场开展30场演出,让更多群众近距离感受河北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4年7月,“燕赵精品进二师”慰问演出在二师铁门关市举行。河北省歌舞剧院供图

  “盛世中华 冀疆情深”文艺巡演、“杂技文化援疆”主题展演、“乐扬巴州季 律动冀疆情”音乐会……近年来,冀疆两地持续擦亮“冀疆情深”文化润疆工作品牌,广泛开展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一批批河北文化工作者来到巴州和二师,通过文化演出、业务交流、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当地群众献上精彩文化盛宴,也在交融互鉴中激发创作灵感。

  文化走亲,心越来越近。

  “开都河畔天鹅在歌唱,博斯腾湖银鸥在飞翔,巴音布鲁克的牧歌悠扬,炊烟里升起奶茶的清香……”9月6日,歌曲《遇见巴州》进入录制阶段,河北省歌舞剧院援疆人才、一级演员李晶婉转动听的歌声,配上悠长舒缓的蒙古长调,生动再现了“丝路山水、壮美巴州”的风情画卷。

  这是冀疆两地文化工作者携手打造的“爱在巴州”系列文旅宣传歌曲中的一首。今年,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共同谋划创作“爱在巴州”系列文旅宣传歌曲,将新疆巴州民族旋律与河北民歌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便于广泛传唱。

  “这种艺术的碰撞、融合与共创,不仅宣传了巴州文旅资源、打造了城市文化IP、诠释了巴州城市魅力,也让文化润疆越走越深、越走越实。”河北省文旅厅援疆干部、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田涛表示。

  常来常往,情越来越浓。

  河北援疆主题电影《情满天山》《守护者》陆续上映;大型情景歌舞《情系巴音郭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创新奖;原创歌舞诗《萨吾尔登》冀疆两地巡演……一批批优秀文艺作品滋润百姓心田,更成为冀疆情深、同心同行的艺术见证。

  文化阵地惠民生

  在库尔勒市鸿雁新区,刚刚落成的巴州文化艺术中心颇为亮眼,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新地标。

  针对巴州文化设施老旧、功能不足等问题,河北积极协调4000万元援疆资金支持该中心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集演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巴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城市文化活力聚集地与文化交流展示综合体。”秦皇岛市援疆干部、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夏朝晖说。

  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河北在文化润疆中不仅“送文化”,更注重“种文化”,助力巴州和二师建强文化阵地。

  “欢迎大家来到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这组雕像是‘张骞出使西域’……”5月18日,轮台县迪那尔河畔,新落成的西域都护府博物馆迎来第一拨游客,讲解员艾丽菲热生动讲解西域都护府的故事。

  该博物馆是河北投入5000万元援疆资金支持的项目。常设展览《悬旌万里》集中展示多年来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成为重现西域都护府历史的重要平台。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身穿华丽民族服饰的民间艺人唱起悠扬的长调,跳起欢快的萨吾尔登舞……在博湖县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游客们被欢乐的氛围感染,随音乐尽情舞动。

  博湖县是非遗大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全县共有4项国家级、12项自治区级、96项州级、18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北投入1200万元援疆资金建设该中心,通过“活态”舞台与“静态”展陈相结合,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

2024年9月6日,当地群众在二师铁门关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张昊摄

  “在书香中觅清凉,是个不错的选择。”8月9日中午,二师铁门关市图书馆内静谧无声,市民黄飞像往常一样来这里静心阅读,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在图书馆内,不仅有河北援疆成果展示,还有《河北百科全书》《燕赵经典诗文读本》等大量具有河北文化特色的书籍。2021年,图书馆利用河北援疆资金新增图书12万余册,馆藏量从3万册增至15万册。这些图书上贴着的“河北援疆”标识,默默记录着河北的深情厚谊。

  除此之外,还有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博物馆、轮台县城市书屋……一座座由河北援建的文化新地标,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空间,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携手绘就同心圆

今年5月,“石榴籽一家亲——冀疆少年手拉手高举队旗跟党走”研学活动走进北京,巴州少年登长城。唐焱摄

  “我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收到了书、文具等礼物,真希望他们也能来新疆做客!”5月29日,刚结束为期8天的“石榴籽一家亲——冀疆少年手拉手 高举队旗跟党走”研学活动,库尔勒市第四小学学生麦斯图热·扎克肉拉迫不及待地与家人分享收获。

  此次活动中,包括她在内的310名巴州少年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赴西柏坡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并与河北小朋友“手拉手”互赠礼物。孩子们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冀疆两地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5月,“石榴籽一家亲——冀疆少年手拉手高举队旗跟党走”研学活动走进石家庄,巴州少年与赵州桥合影。唐焱摄

  近年来,河北持续开展青少年研学营活动,已累计组织数千名巴州和二师青少年赴北京、河北交流学习。通过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同乐,这些青少年不断增进思想共鸣、文化认同和情感交融,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扣子。

  “不仅要为当地注入发展活力,更要搭建心灵相通的桥梁。”田涛表示,一批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力促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书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文化润疆,贵在创新。

  时尚化表达,让文化潮起来。邢台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帮助若羌县深挖楼兰文化元素,打造“楼小兰”IP形象,以动画形式讲述楼兰故事,让神秘的楼兰文化“活”起来。

  创新演绎,让红色故事可感可亲。张家口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引进艺术人才,为马兰红山军博园编排舞蹈情景剧《马兰花开》,生动再现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研发“两弹一星”的感人故事。

  智慧赋能,重塑旅游新体验。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选派文旅人才,从完善功能布局到智慧景区建设,从人员培训到市场营销,帮助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争创5A级旅游景区。

  体旅融合,让景区火出圈。秦皇岛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帮助博湖县利用博斯腾湖资源开拓水上运动项目,将秦皇岛航海中心帆船项目引入博湖,举办水上运动节、帆船公开赛等大型国家级赛事,让“赛事+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一个个精品剧目推动文化传承,一项项文化项目浇灌团结之花,一次次交流互动连通心灵之桥。如今,河北与巴州和二师交往日益频繁,绵长深厚的冀疆之情,正如孔雀河般奔流不息,似天山山脉绵延不绝。(王丽平、张晓超)

  

  |援疆故事|

  一场冀疆群众的“双向奔赴”

  37岁的库尔勒市哈拉玉宫镇农民依明江·吾买尔永远忘不了那一幕。2024年11月27日清晨7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他高高举起手机,拨通视频电话。

  此时新疆仍是凌晨,但10岁儿子艾孜热提·依明江早已穿戴整齐、系好红领巾守在手机前。

  国旗冉冉升起,父子隔屏同唱国歌,共同见证庄严时刻。

  “爸爸,太壮观了!我也想去北京!”

  “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到北京上大学!”

  这是父子的约定,更是文化与梦想的共鸣。

  这是“我从新疆来,一路向北京”巴州—河北两地基层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的动人一幕。

  近年来,在河北援疆资金支持下,巴州和二师多次组织开展“我从新疆来,一路向北京”基层群众赴京冀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让基层群众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见证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跨越3000多公里,各族群众登上长城感怀古今、站在天安门广场同唱国歌、走进西柏坡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眼中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皆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截至目前,已有2670名来自巴州和二师的基层群众参与活动。他们中有粮农、棉农、梨农、牧民、企业职工等,近九成从未走出过新疆。他们现场实地看、回来带头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巴州和二师还邀请300名河北基层群众前来交流,走进巴州博物馆、铁门关军垦文化博物馆、塔里木胡杨林、博斯腾湖等,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丝路山水·壮美巴州”的自然之美、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美。

  “巴州和二师团结安定、欣欣向荣,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奋进。”河北基层群众代表周建忠说,“回去以后,我要做一名宣传员,让更多人了解大美新疆。”

  这项河北对口支援巴州和二师以来最大规模的基层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不仅是跨越地域的文化之旅,更是一场凝聚人心的“双向奔赴”,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张晓超、侯淼)

  

  交流学习“走出去” 优秀经验“带回来”

  养老、就业等民生政策现场解读,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新鲜实惠,歌舞、演奏等节目接连上演……7月18日傍晚,且末县人民广场很是热闹,且末镇第10场党群邻里集市活动正在举办。

  “这个集市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且末镇科台买社区居民肉孜·托乎提高兴地说,他在这里免费理了发、修了烧断保险丝的电饭锅,还带孙子体验了VR眼镜、逛了跳蚤市场。

  这一创新活动的举办,始于且末镇干部赴河北的一次交流学习。2024年,且末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世界在赴唐山市滦南县学习期间,深入学习当地新时代邻里节的实践经验。“滦南县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陈世界说,他们学习滦南经验推出党群邻里集市,提供政策咨询、家电维修、义剪、义诊等20多项便民服务,真正实现“服务围着群众转,幸福跟着需求走”,累计服务群众两万余人次。

  交流学习“走出去”,优秀经验“带回来”。近年来,河北与巴州和二师积极谋划,选派一批批干部赴河北相关县市跟班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当地发展带回新思路、新方法。

  石家庄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为赴石学习的当地干部,精准匹配“石家庄年货节”“红色联盟”“特色小镇”等学习资源,实现两地经验互鉴。张家口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推动各县区、各部门与和硕县建立结亲帮扶关系,“十四五”以来签订合作协议50份,引入新能源、新材料、中药材等项目4个,总投资68亿元。

  通过赴河北交流学习,巴州和二师干部将好做法、好机制带回来,结合本地实际有效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实际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张晓超、侯淼)

  

  新疆娃娃唱响河北梆子

  “帅字旗镇乾坤,浑天侯穆桂英……”6月12日下午放学后,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排练厅内传来高亢激昂的唱腔,音乐教师王劲峰正带领学生们排练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

  王劲峰是来自石家庄市井陉县第二中学的援疆教师,2022年来到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任教。“在我的家乡,铜锣一响,四面八方的人就围过来了……”第一堂课上,王劲峰讲述河北梆子的故事,并即兴唱了一段,激昂的梆腔打动了孩子们,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下课后,同学们围着我问个不停。”王劲峰说,“当时我就想,要把河北梆子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它绽放在天山脚下。”2022年4月,学校腾出排练室、购置音响设备,全力支持王劲峰成立河北梆子艺术社团,第一批就有苏巴热·塔依尔等19名同学加入。

  学习河北梆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由于发音习惯不同,一小段唱词也需要学习很长时间。”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练习,王劲峰自创“学猫叫”的练嗓方式,还与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乡土特色艺术社团合作,开展网络视频教研和教学活动。

  一个月后,王劲峰带领同学们排演的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在巴州一次活动中亮相,好评如潮。之后,孩子们又登上了自治区中秋晚会等更大的舞台。“越来越喜欢河北梆子。”现在苏巴热·塔依尔已是社团骨干成员,通过学习河北梆子,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目前,河北梆子艺术社团已有60多名成员,学校还相继成立了井陉拉花艺术社团及书法、绘画、舞蹈等文化社团。“我们将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当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衡水市援疆教师、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解毅说。(张晓超、侯淼)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