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河湖长”上岗,治水提质增效
——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五)

制图/孙涛
当数字孪生技术与河湖管护深度融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省水利厅水工程调度中心,河北省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突发预警:张家口市张北县海流图乡三台河附近存在垃圾违规堆放问题。平台自动将预警事件推送至张家口市水务局。
收到预警后,张家口市水务局工作人员立即通过平台进行复核,并将整改任务下派至张北县水务局。作为张北县海流图乡的河湖管理负责人,武强收到任务后,迅速赶往现场清理,并将整治后的照片上传至平台,完成处置工作的闭环管理,整个过程仅用时4天。
“从省级预警到县级回传,所有步骤都在线上留痕,不仅责任明确,处理效率也大幅提升。”武强介绍,若问题超时未处理,系统会自动提醒、层层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治理行动及时高效,背后是河北省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AI识别算法的精准捕捉。
全面提升河湖监管数智化水平,2021年,省水利厅联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铁塔河北分公司”)开发建设河北省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立体化监控网络,实现了对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386条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23个湖泊和蓄滞洪区、大中型水库以及引江、引黄输水线路等重要水利设施的实时智能视频监控。
实现智能监控的第一步,是要让平台能“看见”。
省水利厅采用“铁塔+水利”共建共享模式,通过高低互补、远近结合、盲点无人机等多样化方式,利用3.6万座通信铁塔资源,科学布设10213个高点监控摄像头,复用水利系统自建的1538个低点摄像头,让平台有了覆盖全省重点水域的“鹰眼”网络。
“过去,在河湖监管‘人防’模式下,河湖监管覆盖面有限、问题发现滞后。”省水利厅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孙王虎介绍,现在,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犹如“AI河湖长”,能够自动识别问题与信息秒级送达,有效提升河湖“四乱”等问题的治理效能。
“AI河湖长”的智慧,远不止于“看见”。
“全省河湖监管的海量视频数据在此汇聚,经AI算法矩阵深度解析,对非法采砂、水面漂浮物、违法建筑等8类河湖痼疾的识别准确率已超92%。”铁塔河北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孙玉涛说。
他调出当天一则预警实例进行演示。冶河石家庄市平山县段的一处非法采砂行为被系统自动捕获,告警抓图、实时画面、录像、地理信息及处置详情等多项信息一应俱全。
点开告警抓图,一张夜间照片清晰显示:一个红色方框精准锁定了一辆嫌疑车辆,其上还标注着具体时间与位置。
“即便能见度不佳,‘AI河湖长’也能准确识别异常。”孙玉涛介绍,这得益于其集成的透雾、防抖、热成像等智能感知技术,即使在大风、雨雪等恶劣环境下,平台依然能对采砂机械、运输车辆进行有效识别与追踪,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眼亮心明”。
平台内置的智能派单引擎能根据事件地理位置、类型和规则,自动将任务流转至对应市、县级责任单位,让处置流程驶入“高速路”。
平台很“聪明”,源自数据的稳定输送。项目建设以来,省水利厅统筹各方,打通数据壁垒,统一使用标准,并发挥铁塔河北分公司作用,及时优化点位、校准参数、调整识别策略,持续提高系统监测识别准确度。
此外,河北省还创新构建了“技术+管理”的驱动机制:技术上,打造“省级推送—市级转办—县级核处—市级销号—省级抽查”闭环流水线;管理上,出台专项规章,为各类问题划定处置倒计时,垃圾清理限时24小时,非法采砂查处72小时必结。
“我们要求各级河湖长练就人机协同的双线作战能力,让传统巡河与智能监控相得益彰。”孙王虎表示,平台应用已从河湖岸线管控延伸至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等领域,为工程调度、抢险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在保定,平台与水文站“云端对话”,实时水位数据与画面叠加显示,一旦超过警戒线立即自动预警。
在衡水,平台融入“气象智慧”,可预判未来48小时暴雨对河道的影响。
在廊坊,“无人机+监控”组成天地一体网,形成“高空巡查、低空锁定”的立体管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平台累计助力处置全省河湖“四乱”问题上万件,平均处置周期从20天缩短至7天,效率提升65%以上,基本实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
前端有智能“鹰眼”明察秋毫,后端有智慧“云脑”决策千里。如今,河北省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这位“AI河湖长”正与4.6万名各级河湖长协同配合,共同守护燕赵大地的水清岸绿。
凭借突出的智能化水平和显著的应用成效,近日,河北省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平台入选全国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先行先试名单,将为全国智慧水利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北经验。(苑立立 吕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