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丨察汗淖尔“复活”记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05 18:54:09
分享:

  跨越省界共治坝上“白色之湖”

  察汗淖尔“复活”记

近日拍摄的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一景。高建雄摄

  一度濒临消失的察汗淖尔,回来了。

  水波潋滟,群鸟翻飞。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如今在坝上草原重泛波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10月6日,察汗淖尔湿地水域面积达83.32平方公里,创下25年来最大纪录。

  察汗淖尔为蒙古语,意为“白色之湖”,它犹如美玉般镶嵌于绿茵之间。然而,2000年左右,这里水面开始萎缩,至2020年几近干涸。湖床裸露,盐渍斑驳,草场退化后出现沙漠化迹象,风沙威胁着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转机,始于共识和共治。“十四五”以来,我省与内蒙古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治一泓水,同绘一幅画,合力筑牢这道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近日拍摄的内蒙古商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贺晶摄

  携手治水

  察汗淖尔,1/3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2/3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两地均建设了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

  “游客你好,请注意安全,这里禁止钓鱼、猎鸟。”10月24日,在察汗淖尔联合巡护时,看到水边的游客,两地公园的巡护人员一同上前,轻声提醒。

  跨越省界的守护,如今已是常态。

  曾几何时,无形的行政藩篱,让两地治理“各扫门前雪”,难以形成合力。

  破局,从打破行政壁垒开始。

  2020年以来,两省区建立起省(区)、市、县三级协作机制,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5个专项工作组齐发力,目标一致:拯救察汗淖尔。

  水,是湿地的命脉。过去,湿地流域内蔬菜种植遍地开花,农灌井星罗棋布,地下水超采,湿地日渐“干渴”。

  为湿地“解渴”,两地毅然做起了“减法”。双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大片水浇地退还为旱作农田。仅尚义县大营盘乡,就有6.45万亩水浇地全部“水改旱”。

  “我承包的100多亩水浇地全改旱地,往后靠啥生活?”大营盘乡种植大户张秀军初闻此讯,几夜难眠。

  村干部的话点醒了他:“湿地没了,咱们最先遭殃,怕是连喝水都成问题。”

  为长远计,为生态谋。最终,尚义、商都共关停农灌井3603眼,完成“水改旱”29.44万亩,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近3800万立方米。

  “减法”果断,“加法”亦及时。

  商都县疏浚4条入淖河流,引活水润泽湿地;尚义县则实施大青沟永久河流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巧妙地引大青沟镇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补湿地。

  不仅要引水,更要“生绿”。

  尚义县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吴军拿出两张照片:一张白茫茫,死寂;一张绿意浓,鲜活。“这其实是同一个地方。”他说。

  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盐碱地上,两地请专家、选草种,像呵护婴儿般反复试种,硬是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2020年至今年9月底,尚义县完成3.8万亩营造林,修复近20万亩退化草原。在商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约8000亩盐碱斑块重披绿装。

  更令人振奋的是,湿地流域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今年6月底,尚义县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22年7月回升0.85米,一些村民家储菜的地窖,甚至都渗出了水。

  从有界之治,到无界之护,察汗淖尔重生的力量愈发澎湃。

  遗鸥安家

  去年,一场跨省(区)的全面“体检”结果,令人欣慰:察汗淖尔河湖连通状况、水面面积、植被覆盖、鸟类物种等关键指标,均达健康水平。

  眼下,候鸟迁徙季如期而至。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内,天水相接,烟波浩渺,碱蓬如火,百鸟翔集。

  “看,白琵鹭!那边是红嘴鸥。”63岁的护草员金先来,工作不过两三年,已练就“一眼识鸟”的本领。

  “今年我还看到好多小遗鸥呢!”他捞起一网绿藻,指向水中央的小岛。那座“遗鸥岛”,在今年春夏时迎来遗鸥筑巢,上百个繁殖巢区成功孵化出600多只雏鸟。

  遗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环境极为挑剔。它们用翅膀投票,是察汗淖尔生态向好的有力证明。

  察汗淖尔,集草原、沼泽、咸水湖三种生态系统于一体,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

  金先来的家,就在公园附近的后湾子村。他清晰记得几年前这里的模样:湖底龟裂,盐碱刺目,春天盐尘暴肆虐,刮在脸上生疼,落进嘴里咸涩。

  那时,水面缩小,草原褪色,飞鸟稀少,察汗淖尔在呻吟。

  村民盼水归。随着两地系统推进水源涵养与沙化治理,变化悄然出现。2023年起,淖中水逐年丰盈,如今达到顶峰,最深处已有8米。

  水归来,草生长,鸟群至。黑鹳、大鸨等珍稀鸟儿接连现身,鸟类种类从2020年的79种,跃升至今年的147种。小叶棘豆再度成片生长,西伯利亚滨藜、白刺等植物群落也逐年恢复。

  “我小时候的察汗淖尔,真的回来了。”金先来望着开阔的水面,轻声说道,“而且,比记忆里的更美了。”

  绿水生金

  守护绿水青山,终得金山银山。

  察汗淖尔波光重现,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周边村民敏锐地抓住机遇,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生态钱”。

  尚义县五台蒙古营村紧挨湿地。村北,一座形似福建土楼的圆形建筑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今年刚修缮完毕的民宿大院,餐饮、住宿一应俱全,能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该村党支部书记胡格杰说,真没想到,荒废了20多年的民宿,还能重新启用。

  五台蒙古营村,是清代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驿道的第五台站旧址,也是我省唯一完整保持蒙古族生产生活习俗和语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1999年,当地投资建设民宿。然而,好景不长,民宿因生态恶化、经营不善而倒闭。近几年,草原返绿,湿地苏醒,深植于此的民俗文化也随之被激活。

  自2023年起,五台蒙古营那达慕大会开始举办。搏克争雄、赛马奔腾、箭响靶心,吸引八方来客。观赛、游湿地、品蒙餐,成为游客体验草原风情的热门之选。

  牧民纷纷升级自家蒙古包,办起牧家乐。“旺季一天收入约200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牧民铁文台笑容满面。

  随着游客日益增多,村里顺势启动民宿修缮工程。这几天,胡格杰正忙着招商和注册运营公司。他计划引入懂民俗、会运营的合作伙伴,带动全村旅游业升级,让每一户都能挣上旅游钱,过上更好的日子。

  “旅游饭”香气四溢,村民的增收路也越走越宽。

  张秀军改种耐旱作物,采用新技术,收入不降反增。商都县胡家村村民霍军在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找到新工作,年增收万余元。

  湿地不语,却见证着一切变迁。

  10月23日,尚义县与商都县签署一致行动方案,双方将协同推进察汗淖尔流域文旅产业发展,让湿地的“高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的“高产值”。

  “察汗淖尔的重生,固然有区域降雨量增多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两地携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所付出的努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两地应继续深化合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让生态红利持久惠及百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察汗淖尔光景好了,咱们的日子也跟着亮堂起来,越来越有盼头!”铁文台计划升级自家牧家乐,增强游客体验感。

  幸福,正从绿水生金处,踏歌而来。(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米彦泽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光昊
TOP